Forest City(马来西亚柔佛州)



一、项目概况
“Forest City”是位于马来西亚柔佛州(Iskandar Puteri区域,靠近新加坡边境)的大型插地开发项目,基本情况如下:
- 项目起始于2006年,官方定位为一个为期约二十年的重大发展。 维基百科+2维基百科+2
- 开发方由中国的 Country Garden Holding Ltd.(在该项目通过其子公司/合资公司参与)联合马来地方政府集团(如 Kumpulan Prasarana Rakyat Johor KPRJ)共同推进。 维基百科+1
- 项目选址为靠近海岸、采用填海造地方式:官方资料提到约 30 平方公里(30 km²)规模。 Forest City CGPV+1
- 设计目标包含:高端住宅、智能城市/绿色城市理念的城市综合体、滨海休闲、度假及生活、工作空间结合。 Forest City CGPV+1
二、区位优势与战略意义
- 地处柔佛州南端,靠近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海峡(Johor Strait),与新加坡形成“近距离”联系,从而在地理上具备面向国际、高端市场的定位。 维基百科+1
- 项目所处区域被纳入马来西亚的“依斯干达经济特区”(Iskandar Malaysia)框架内,这使得其在政策吸引、基础设施建设、外资参与方面具有较强发展背景。 CNA+1
- 从开发商宣传角度:定位为“智能+绿色+滨海”城市,旨在成为面向未来城市发展的示范。 Forest City CGPV
三、项目规划细节
- 四个人工岛构成:据其官网,“由四个人工岛组成”的表述。 Forest City CGPV+1
- 目标人口规模十分宏大:某些报道曾提及目标人口为 70 万至 100 万居民。 Foreign Policy+1
- 官方宣传中讲述的综合体元素包括:滨海海岸、生态公园、智能住宅、商务办公、旅游度假设施。 柔佛森林城市+1
四、现实进展与挑战
📉 进展状态
- 尽管规划宏大,但截至近期,项目实际入住人数与建设完成度明显低于预期。 例如,据《Foreign Policy》报道:目标人口 700 000,而实际只有约 9 000 人。 Foreign Policy
- 《Architectural Digest》指出,该项目“已成为一个‘鬼城’(ghost town)”的标签。 Architectural Digest
- 某报道指出,尽管一座岛屿已填海、部分设施建设,但尚未达到全部四岛的建设。 CNA
⚠️ 主要问题与争议
- 市场定位偏差:开发早期目标主要面向中国买家,当地马来西亚市场接受度低。 维基百科+1
- 宏观环境变化冲击:包括中国政府对资本外流的限制、马来西亚政治/经济变化、COVID-19疫情影响,均对销售与入住造成冲击。 Foreign Policy+1
- 环境生态影响:填海造陆、湿地破坏、红树林生态系统受损等环保争议。 Domus
五、最新动作与未来方向
- 马来西亚政府已于2024年宣布将 Forest City 所在地作为“特别金融区”(Special Financial Zone,SFZ)之一,推出包括低税率、家庭财富办公室免税等激励政策,意在重振项目。 维基百科+1
- 开发方与地方政府均有意推进“从纯住宅地产向商务/金融服务+居住+旅游综合体”转型。 CNA
六、意义与启示
- 从城市规划/开发案例来看,Forest City 是“从零建设的大型城市项目”范例,具有“近邻国际大都会(新加坡)+填海造地+高端住宅+未来城市”这一复合定位。
- 但也凸显了“愿景与现实”之间落差:大规模开发面临市场、政策、生态、财政等多重风险。
- 对你若从语义、科技、城市系统、金融通道角度观察,此项目可作为“语义资本”“未来城市范式”“跨国地产+金融+生态融合”的一个样本,也可作为“落地风险”“生态伦理”“市场定位失衡”的反思案例。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查找 Forest City 项目最新数据(入住率、土地填海完成度、目前开发板块状态),也可以从 生态影响/政策转向+金融特区框架 的角度,帮你撰写一份深度报告。你要哪一种?
你说:
你若从语义、科技、城市系统、金融通道角度观察,此项目可作为“语义资本”“未来城市范式”“跨国地产+金融+生态融合”的一个样本,也可作为“落地风险”“生态伦理”“市场定位失衡”的反思案例。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查找 Forest City 项目最新数据(入住率、土地填海完成度、目前开发板块状态),也可以从 生态影响/政策转向+金融特区框架 的角度,帮你撰写一份深度报告。你要哪一种?
ChatGPT 说:
已思考 53s
好的,我直接给你一份“面向决策者”的深度速览,从四个视角把森林城市(Forest City, Johor)拆开讲:语义资本、科技/城市系统、金融通道、生态与政策风险。每个结论都用最近的权威材料“兜底”。
一句话结论
森林城市正在把“房地产范式”重写为“特区+家办+跨境产业”的金融-政策平台:居民规模仍远低于最初愿景,但新近落地的**森林城市特别金融区(FCSFZ)与柔新特区(JS-SEZ)**的叠加,为其从“卖房子”转为“卖通道/卖身份/卖制度”打开了二次曲线——前提是交通互联、产业导入与生态修复能同步兑现。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3Reuters+3Skrine - Advocates & Solicitors+3
1) 语义资本视角:把“城市叙事”变成可交易的通道资产
- 叙事位阶升级:早期以“中国外溢买家+滨海度假地产”为核心,如今转向“面向东南亚与新加坡腹地的财富/产业通道”。政府明确给出企业0–5%优惠企业税、家办0%个税、知识型人才15%个税、金融科技/跨境支付5%税率等定制激励,把“在此设立实体/家办”的行为本身变为可定价的资产。Reuters+1
- 叙事可验证性:马来西亚官方/投行与律所通告、指南与细则在2024–2025年持续补全与立法化(含MIDA指引、安永/律师事务所解读、家办细则立法进展)。这意味着“优惠不是PPT”,而是可执行的制度合约。EY+3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3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3
关键指标(语义资本转化为可验证资产) • 新设单一家族办公室(SFO)数量与管理资产规模(AUM) • 享受5%税率的金融科技/跨境支付牌照落地数 • 入驻企业的跨境结算额/供应链结算额(以新马通道为主) • “居住叙事”→“身份叙事”(高净值人士长期签注、人才个税15%适用人数)Skrine - Advocates & Solicitors
2) 科技与城市系统:从“售楼盘”到“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for City)”
- 定位位移:伴随柔佛-新加坡特区(JS-SEZ)推进,森林城市被列为九大旗舰区之一,产业范围覆盖物流、制造、数字经济、旅游、绿色能源,强调定制化激励与跨境要素流动(人才/资本/数据/货物)。PwC
- 制度-技术同构:FCSFZ细则专门引入智能物流园、冷链、危化仓、区域分拨中心等“硬联通”场景,并对数字经济与跨境支付开放低税率与灵活监管,给“平台类科技公司”提供制度沙盒。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
- 现实基数:人口/入住仍低于宏愿——2023年报道住户<1%目标(<1万人);2025年维基抓取版本称“约2万人”。趋势上有回升,但仍与70万愿景差距巨大。Reuters+1
关键工程抓手 • 跨境通勤时间(到新加坡CBD/樟宜/裕廊创新区的门到门时长) • 产业型载体:智能物流、数据中心、结算/清算枢纽、教育/医养国际化载体 • 住房→产业园转化率:已建成面积中转作办公/园区/学院的比例 • 数字合规:跨境数据/支付牌照、风控与反洗钱(AML/CFT)体系与新加坡侧的互认进度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1
3) 金融通道与资本结构:从“开发商风险”转向“特区金融学”
- 开发商母体风险仍在:碧桂园经历离岸债务违约与持续重组,2025年推进离岸债务重组与债转股安排,基本面仍偏弱,对项目现金流与交付能力构成不确定性。Reuters
- 政策对冲:马政府以税收+家办+金融科技+知识型个税为“制度兜底”,尝试把项目从房地产信用转移到国家信用/特区规则之下,降低单一开发商风险权重。Reuters+1
- 跨境套利路径:对新加坡外溢产业/家办/教育与医养需求形成“成本洼地+制度红利”组合,若叠加JS-SEZ跨境通关便利化,可把住房需求转译为产业/家办落地需求。PwC
投资/金融监测清单 • 家办数与AUM季度变化、SFO/MFO占比与来源地 • **企业所得税0–5%**适用企业清单与产业结构 • 离岸/在岸融资:项目层面的本外币成本、租售现金流覆盖率(DSCR) • 交易对手集中度:对单一开发商与其表内/表外主体的依赖度变化Skrine - Advocates & Solicitors+1
4) 生态与政策风险:填海项目的“先天短板”如何补
- 历史争议点清晰:2014年起的填海造地与DEIA(详细环评)引发跨境生态关注;学术与NGO研究长期记录红树林/渔业/泥沙冲淤影响与社区生计问题。MIT Case Study Initiative+2东南亚研究所+2
- 国际舆论标签:“鬼城/绿色城市悖论”等报道强化负面叙事,对资本与人才心理预期构成折价。CNA+1
- 修复与治理窗口:2025年起柔佛红树林修复等生态项目加码,若与特区ESG指标绑定(如蓝碳/沿岸湿地重建),可对冲“绿色洗白”指控并获取碳汇/蓝碳融资。SER
风险对冲动作(可操作) • 把环评承诺纳入入驻激励的合规条件(生态KPI与税惠挂钩) • 建立海域-沉积物-生物监测的公开数据平台,季度披露 • 推动蓝碳项目认证(mangrove MRV),将“修复”变“资产”SER
5) 现实落地“路线图”(12–24个月)
阶段A:通道先行(0–6个月)
- 把FCSFZ税惠与JS-SEZ通关便利做成“一窗受理”;设家办绿色通道与跨境支付试点清单。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
- 发布城市运行KPI看板:人口净流入、家办数量、产业牌照、跨境通勤时长、入住率/去化率月度披露(稀缺的是“可信数据”)。
阶段B:产业锚定(6–18个月)
- 先导智能物流+冷链+区域分拨项目(与新加坡港口/电商供应链对接),落地1–2个头部运营商。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
- 引入两类锚定机构:国际学校/医疗中心 + 1家区域型清算或跨境支付机构(享5%税率),形成“家庭-教育-支付”闭环。Skrine - Advocates & Solicitors
阶段C:生态与品牌(并行)
- 启动红树林/潮间带复原与蓝碳项目,对外按季披露MRV;与入驻企业ESG考核挂钩。SER
- 重塑品牌从“卖房”→“卖制度/卖连接”:强调“新加坡+1”的成本与税制优势(而非房价)。PwC+1
6) 你关心的“硬数据”快照
- 人口/入住:2023年报道“<1万人”;2025年维基版本称“约2万人”。(口径不同但可见缓慢回升。)Reuters+1
- 税制与细则:FCSFZ 0–5%企业税、家办0%个税、人才个税15%、金科/境外支付5%,相继由财政部发布并由MIDA指引/安永/律师所说明与落地。EY+3Reuters+3Skrine - Advocates & Solicitors+3
- 开发商母体:碧桂园仍处离岸债务重组进程(含债转股),行业逆风未消。Reuters
7) 风险清单(给投资/落地者)
- 单一开发商风险:交付/物业运营的稳定性与现金流(需以“特区规则+多元运营商”对冲)。Reuters
- 跨境联通不达预期:若通勤时长、关务便利化、金融互认推进缓慢,产业导入将被削弱。PwC
- 生态负面舆情再起:任何海洋生态事件都可能放大“绿色悖论”,压制估值溢价。TIME+1
- 政策连续性:税惠有时间窗口与合规门槛,需跟踪细则年度更新。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1
8) 结语:Forest City 的“可投资命题”
与其把它看成一个卖不动的超大盘,不如把它看成**“制度化的跨境要素集散地”**:
- 通过FCSFZ税制把财富管理、跨境支付、数字经济装进一个制度容器;
- 通过JS-SEZ把它和新加坡的“人、货、资、数”高频连接;
- 用生态修复+透明披露换取ESG融资与国际背书。 如果这三件事同步发生,它就不是“鬼城”,而是“制度-流量-生态”三合一的通道资产。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再做一版**《Forest City 二次曲线KPI仪表盘》(月/季度指标与责任到人),并根据你关心的方向(家办、金科、物流、教育医养)列出首批可落地的合作清单与合规路径**。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