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北美生活指南 于 2025-08-04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大学生群体中休闲性行为(约炮)的现状、个体经历、心理动因及社会影响。通过多位学生的视角,文章展现了他们对性、爱、亲密关系的不同理解与实践,并结合专家观点,强调了安全性行为和建立健康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大学生休闲性行为的普遍性 根据2020年全国调查,超过31%的大学生有过性经历,女性平均有2.3个性伴侣,男性为3.7个。
•个体经历的多元性 文章展现了异性恋与同性恋学生在休闲性行为中的不同动机、原则(如是否戴套)、情感投入及对亲密关系的看法。
•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 专家和学生均强调全程使用避孕套是降低疾病传播风险的唯一有效方法,定期体检也至关重要。
•情感与亲密关系的挑战 休闲性行为可能满足生理需求,但难以提供情感慰藉。部分学生寻求此行为,也反映出他们在建立长期亲密关系上的障碍。
•社会观念与心理影响 社会评价对个体对休闲性行为的羞耻感有不同影响。研究表明,参与休闲性行为的中国大学生可能面临更大的心理困扰、更低的自尊和生活满意度。
大学生情欲探索:约会、性与爱的多元面貌
在当代中国大学校园中,“约炮”这一现象已不再是禁忌话题。它通常指的是在不建立恋爱关系的前提下,满足性需求的行为。这种现象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在探索亲密关系、表达自我需求方面的多元化趋势。本文将深入探讨几位大学生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并结合专家观点,力求呈现这一复杂现象的真实图景。
现象概述与数据洞察
近年来,中国青年群体的性观念和行为模式正经历显著变化。市场经济的扩张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性观念产生了冲击。虽然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大学生参与休闲性行为的比例仍相对较低,但其增长趋势不容忽视。
根据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清华大学公共卫生研究中心和中国青年网于2020年联合发布的一项全国大学生性生活调查,该调查覆盖了全国1764所大学的54580名学生,揭示了以下关键数据:
•超过31%的大学生表示有过性经历,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在18至19岁。
•女性学生的平均性伴侣数量为2.3个,而男性学生为3.7个。
•超过56%的女性学生表示从未自慰,男性则为13%。
•超过30%的女性表示从未体验过性高潮,或不清楚性高潮的含义。
•绝大多数女性反对一夜情和休闲性行为。
•仅有约一半的受访学生表示在学校接受过性教育,其中不到15%的学生对所接受的教育感到“非常满意”。
这些数据表明,尽管休闲性行为在大学生中存在,但性教育的不足以及对性行为的认知差异依然普遍。此外,研究还指出,参与休闲性行为的中国大学生可能面临更大的心理困扰、更低的自尊和生活满意度。
多元视角下的大学生经历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与几位大学生进行了交流,他们分享了各自的经历、原则和情感考量。
张浩(化名):实用主义者的性探索
大四学生张浩(化名)回忆起他的第一次休闲性经历,是在武汉(Wuhan)的秋日。那次经历后,他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大学四年间,他与不少女生有过休闲性关系,包括学姐和学妹。张浩有自己的“原则”:
•从不使用“陌陌”(MoMo)等社交软件。
•从不与自己圈子里的人发生关系。
•从不与完全不认识的人约会。
张浩坦言,他从不戴避孕套,认为这样“一点也不爽”。为避免女性怀孕,他会在事前或第二天购买紧急避孕药(毓婷)给对方。他表示,大多数时候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并非刻意为之。然而,他也承认:“遇到‘活’好的,我会忍不住经常约出来吃饭。”最多的一次,他与一个女生约了四、五次。在他看来,与陌生人发生性关系只是“双方各取所需”,无需感到羞愧。他常说:“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有经验。”
张浩曾与两个女生一起开房,也曾将醉酒的女生扛回宿舍。其中,一位名叫陈雁(化名)的女生让他印象深刻。一次约会中,陈雁因贫血昏倒,张浩将其送回宿舍。不久后,张浩再次约她,虽然陈雁当时已有男友,但她表现出强烈的欲望。张浩说:“她欲望很强很需要,但那次之后,她就再也没有提过约的事情。”
李萌(化名):在性与爱中寻找自我
与张浩的观点截然不同,大四学生李萌(化名)在安全性行为上态度坚决:“我约的要么是处男,要么是知根知底的朋友,而且都必须戴套。”
她第一次一夜情发生在HELENS酒吧(Bar),那里的昏暗环境和酒精点燃了她的热情。李萌后来爱上了那个男生,但因对方有女友而不得不放弃。在情绪低落时,李萌喜欢通过社交软件交友,她更看重对方是否“好玩”,而非外貌、年龄或身高。她选择休闲性行为的另一个原因是,她不喜欢独自解决生理需求——“人是需要互动的。”
李萌曾与一位通过软件认识的男生保持了三个月的休闲性关系,大约每两周约会一次。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QQ号被对方删除,这段关系便戛然而止。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男人,她觉得他虽然矮但很帅,而且“很好玩”。由于没有避孕套,为了安全起见,他们没有发生性关系。李萌知道自己喜欢上了这个男人。
陈肖煜(化名):同性恋群体的谨慎与责任
大三学生陈肖煜(化名)是一名同性恋者。起初,他对休闲性行为非常排斥,甚至厌恶。然而,在2013年,他开始尝试通过同性交友应用(APP)认识朋友并进行休闲性行为。迈出第一步后,他曾感到自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接受了这种行为。
在大学一二年级,他与三个人有过休闲性关系,有的在认识后发展,有的则是为满足性需求而约。他发现,同性恋圈子内的朋友并不多,找到心仪的对象更是难上加难。陈肖煜在休闲性行为中也曾动过感情,但最终选择放弃一段关系,因为他预料到对方“花心”的本性。
后来,陈肖煜谈过几次恋爱,期间他不再进行休闲性行为,并删除了那些交友应用。现在,为了安全起见,他有一个固定的休闲性伴侣,不再认识新的人,也不再约陌生人。他反复强调:“安全第一,安全第一。”他每次都会戴避孕套,并每月去医院检查,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他坦言:“因为现在其实还蛮乱的,圈子里。”
Dave(化名):开放关系与自我选择
与陈肖煜的谨慎相比,大二学生Dave(化名)显得更为洒脱。他也是一名同性恋者。去年,19岁的他开始了初恋。而现在,刚满20岁的他在短短一年内约了三四十次,平均每10天一次。他描述一次典型的休闲性过程:“见面、洗澡、进屋、聊天、拉手、亲吻、做爱、洗澡、离开。”
Dave的第一次休闲性行为是在与男友发生关系后。由于男友需要间隔24小时才能再次发生性关系,而酒店开房价格不菲,Dave便背着男友约了另一个人,那次性行为持续了40分钟。与男友分手后,他频繁地进行同性休闲性行为。他偏爱比自己年龄大、稍微成熟、带点“职场小性感”的男生。
Dave喜欢使用同性交友软件,遇到聊得来的就会约出来见面。他非常看重约会对象的颜值:“先看脸,再看身体,最后看属性。”如果见面与网上头像相差太大,他会拒绝进一步发展。大多数情况下,即使自己不是很乐意,他也会选择为对方口交,认为这样“会更绅士一些”。Dave也很看重拥抱,他认为“这个行为要走心,走肾倒是靠脸了。”他认为,如果有人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还能进行精神交流,这样的人便可以发展为长期关系(LTR,即Long Term Relationship)的对象。
专家解读与心理健康
对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休闲性行为,专家们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解读。
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邹宇量发现,确实有一小部分大学生进行过休闲性行为,其中也包括同性间的休闲性行为。他认为“性是一件很美好的东西,它像是一朵生命之花,两性会让人愉悦也能让生命延续联系。”
邹教授理解这种行为,他认为在大学这个探索如何建立亲密关系的时期,休闲性行为现象不可避免。他试图从关系层面上解释,找一个对象进行性行为(休闲性行为)相当于给自己找了一个客体,可以从客体中看到一个良好的自己,与这个客体交流,会有不一样的快感。他表示:“有人会选择自体行为,说白了就是自己和自己玩,但手淫和去找一个人是有很大不同的。”
然而,邹教授也认为,休闲性行为看似满足了某种肉体渴望,却无法完成感情上的慰藉。他强调:“不管怎样,约炮难以避免,但戴套可以减少感染疾病的风险。唯一能减少风险的办法就是全程戴套,没有其他办法。”
武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师聂晗颖则指出,存在一部分难以与人建立长久亲密关系的群体,他们寻求休闲性行为这种不需要付出太多维系成本、不需要承担责任就可以得到生理满足的简化亲密关系。她与邹教授观点相同,认为有些人执着于休闲性行为,实际上是对建立长期亲密关系存在某种障碍,他们更愿意选择这种“快餐式”的享受,不用承担责任,也不必轻易向别人袒露自己。
但聂晗颖教授也强调,学会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亲密关系非常重要。她认为:“这种长期的稳定的关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将会影响人的一生。没有亲密关系的生命之花很快就会枯萎。”
情感与社会观念的碰撞
大学生对性、爱和亲密关系的看法是多元且复杂的,常常在传统与现代、情感与生理之间碰撞。
张浩对从休闲性行为中寻求爱情的观点不以为然,他认为:“男人就没有几个不贱的,有些男生就是以恋爱为目的骗炮的,然后女的就迷迷糊糊相信了。从谈恋爱到给他第一次,再到分手最多也就半个多月甚至更少。这样的恋爱不如不谈。我不在乎一个人,要找到一个能理解我的人才能真正在一起谈恋爱。”他对感情非常慎重,不轻易爱上一个人,也不轻易谈恋爱,因为“如果爱上一个人,就意味着一种责任。”
而李萌则与张浩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场。在她看来,爱情就是“两个人开心就在一起,不开心就分开”。她会爱上自己的休闲性伴侣,但不追求永远在一起,只享受当下的快乐,不去想未来的永久。她表示:“有了男朋友我就绝对不会再约了,以及如果有了可能成为男朋友的异性,我也不会再约了。”在认识了那个“自己好像爱上了的人”之后,李萌删掉了那些交友软件,打算不再进行休闲性行为。尽管两人年龄相差十几岁,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关系,李萌觉得他们现在就像男女朋友,只是还没有明确。
陈肖煜三年的经历也让他的观念有了很大改变。他认为只要不因为休闲性行为伤害了对方的感情,约与不约都只是自己的选择。心理咨询师聂晗颖也表示:“人和人对这件事情态度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个人心里感受不同有一部分是来源于社会评价的影响。”在她看来,休闲性行为现象涉及世俗评价,包涵社会意味,而人们对羞耻感的感受程度存在差异,因此社会评价对每个人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
曾经,为了让家人接受自己同性恋的事实,陈肖煜与父母进行过艰难的对抗。他表示,自己近十年间应该没有结婚的打算。他解释道:“因为我还蛮怕两个人绑在一起,那样其实就没有激情,没有新鲜感。可能因为太年轻了吧。以后就是看缘分吧。”他认为:“其实有时候约炮比谈恋爱好的一点就是宣泄了情感,又没有什么感情纠葛,而且就像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样,第一次就已经全部放开了,可以聊很多话题,不开心的话也可以聊聊天。”
和陈肖煜一样,Dave也不愿步入婚姻殿堂。一方面,他认为同性恋不能结婚,不愿变成第一负责人,“开放式关系”(open relationship)在他看来才是最舒服的;另一方面,考虑到中国法律,他认为如果自己非要结婚,只能选择移民,或等待中国法律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有报告指出,中国校园中LGBTQ+(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和酷儿)学生面临边缘化和歧视加剧的问题,一些大学甚至被指控收集LGBTQ+学生名单,引发了对潜在迫害的担忧。
对于李萌而言,即使现在的关系很美好,她仍不敢完全相信那个三十岁的男人可以陪伴她以后的生活。“我知道他很喜欢我,即使他特别忙也会绕远路到武汉来找我,将来我出国他也计划会陪着。但是谁知道呢?我是不太相信这种承诺。”她说。
结语
大学生群体的休闲性行为是一个多维度、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个体对生理和情感需求的探索,也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迁。无论选择何种生活方式,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尤其是在安全性行为方面,并努力建立健康、真诚的亲密关系,这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和一生都至关重要。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