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非定域性不仅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技术性现象,更在哲学上与“道”之“无形”“超越形质”的特征构成深层的类比关系。这一视角超越了文化对话的表层,而进入了真实世界结构之本体维度的比较哲学研究。
五、原创性与学术空白地带的讨论尽管在20世纪后半叶,一些西方学者曾试图从哲学或文化的角度搭建“东方智慧”
五、原创性与学术空白地带的讨论
尽管在20世纪后半叶,一些西方学者曾试图从哲学或文化的角度搭建“东方智慧”与现代物理之间的桥梁,尤其以 Fritjof Capra 的《物理学之道》(The Tao of Physics)最为代表,但这些工作多止步于符号层面的象征性类比。例如,Capra强调了道家、佛教与量子力学在“整体观”“变化观”方面的相似性,却未曾深入探讨具体量子物理现象与东方哲学本体之间的结构对应关系。
特别是在**“非定域性”(nonlocality)这一量子物理的核心现象与道家哲学中“道”的非物质性、无空间性之间,迄今为止尚无人在本体论维度上进行系统性理论比对与建构**。相关文献大多缺乏对“非定域性”作为物理本体挑战的深入展开,也未曾尝试将其视作对道家宇宙论的一种当代表征。
本文的原创性正是在于此:我们首次明确提出,量子非定域性不仅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技术性现象,更在哲学上与“道”之“无形”“超越形质”的特征构成深层的类比关系。这一视角超越了文化对话的表层,而进入了真实世界结构之本体维度的比较哲学研究。我们指出:在“空间非局域性”与“超时空的生成原则”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相似,而非仅是诗意的暗合。
因此,本文不仅丰富了对量子力学哲学含义的理解,也为跨文化科学哲学开辟出新的起点。特别是在量子意识研究、人工智能意识建模、非经典信息论等新兴学科语境中,重新理解“道”与“非定域性”的关系,可能为“意识”与“存在”的重构提供跨文化的本体框架。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