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关于人工智能(AI)的“犀利点评”,以及他如何运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来论证其观点。
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关于人工智能(AI)的“犀利点评”,以及他如何运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来
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关于人工智能(AI)的“犀利点评”,以及他如何运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来论证其观点。
第一部分:罗杰·彭罗斯简介
罗杰·彭罗斯爵士(Sir Roger Penrose)是英国著名的数学物理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他在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并与斯蒂芬·霍金共同证明了奇点定理,为此于202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在几何学(如彭罗斯铺砖)和意识研究领域也极具影响力。
彭罗斯不仅是一位顶尖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者。他对人类意识的本质有着独到的见解,这直接导致了他对强人工智能(认为计算机能够完全模拟或超越人类心智)的强烈质疑。
第二部分:彭罗斯的核心论点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彭罗斯关于AI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他的两本著作中:
- 《皇帝新脑》(The Emperor's New Mind, 1989)
- 《心灵的影子》(Shadows of the Mind, 1994)
他的论点可以简化为一个“三段论”:
- 人类数学家能够认知到确定的数学真理。例如,我们能够一致地认为“1+1=2”是正确的,哥德尔命题G(在某个形式系统中“不可证”)是正确的。
- 任何一致的、有限的形式系统(例如计算机算法或AI程序)都无法通过其内在机制认知所有这些真理。这是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直接推导出的结论。系统内部总存在一些“真但不可证”的命题。
- 因此,人类数学家的认知(理解)不能等同于任何有限的、基于算法的形式系统。人类的意识中必定包含了非算法的、非计算的过程。所以,AI永远无法像人类一样真正地“理解”和“洞察”。
关键武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
要理解彭罗斯,必须先简单了解哥德尔定理(1931年)的核心思想:
- 第一不完备定理:在任何一个足以包含初等算术(如皮亚诺算术)的一致(无矛盾)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个“不可判定”的命题。这个命题在系统内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但它却是一个真命题。形式系统:可以理解为一套由符号、语法和推理规则构成的精密机器,计算机程序(算法)和现有的AI模型在本质上都属于形式系统。真但不可证:这就是彭罗斯所说的“真是无法证明的”在数学上的精确表述。真理超出了任何特定形式系统的证明能力范围。
- 第二不完备定理:这样的系统无法向内部证明自身的一致性。
第三部分:彭罗斯如何运用哥德尔定理抨击AI?
彭罗斯设想了一个场景来挑战“强AI”拥护者:
- 假设:假设有一个号称和人类数学家一样聪明的AI程序,我们叫它“AI-M”。我们相信AI-M使用的算法是“一致”的(不会产生矛盾结论),并且它声称能像人类一样理解所有数学真理。
- 提出挑战:现在,请AI-M审视它自身所基于的形式系统S。根据哥德尔定理,系统S内部必然存在一个哥德尔命题G(S),其含义是“本命题在系统S内不可证”。
- AI-M的困境:作为一个一致的系统,AI-M无法在系统S内证明G(S)。但是,一个人类数学家站在系统之外,通过理性思考,可以清晰地看出G(S)实际上是一个真命题。那么,人类数学家问AI-M:“G(S)是真的吗?”情况A:如果AI-M也认为G(S)为真,那么它就超越了自己的算法(因为它的算法无法证明这一点),这说明它的认知不完全受算法支配。情况B:如果AI-M否认G(S)为真,或者无法判断,那么它就明显不如人类数学家聪明,因为它无法认知一个人类能轻松认知的真理。
- 结论:无论如何,AI-M都无法在“认知数学真理”这件事上与人类持平。人类拥有一种跳出系统、洞察真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任何基于算法的机器所不具备的。
彭罗斯认为,这表明人类的意识理解是一种非计算过程。他进一步推测,这可能与大脑中的量子力学过程有关(他与麻醉师斯图尔特·哈梅罗夫提出了“调谐客观还原理论”(Orch-OR)),但这是另一个更具争议性的话题了。
第四部分:对彭罗斯观点的批评与争议
彭罗斯的观点在科学和哲学界引起了巨大争议,并非所有人都认同。
- 对人类一致性的质疑:哥德尔定理的前提是“系统必须是一致的”。我们如何能100%确定人类数学家的思维是“一致”的?人类也会犯错误,会产生矛盾的想法。彭罗斯或许高估了人类逻辑的一致性。
- “跳出系统”的误解:批评者(如哲学家约翰·塞尔)认为,人类数学家“看出”哥德尔命题为真,本身也是在执行某种算法,只不过这个算法比机器使用的更复杂、更不透明。我们并没有真正“跳出”计算,只是在使用一个更强大的“系统”。
- 混淆了“机制”与“行为”:AI的目标是模拟智能行为而不是完全复制人类的大脑机制。一个AI也许无法用人类的方式“理解”哥德尔定理,但它可以通过学习和大数据分析,表现出能正确处理和讨论哥德尔定理的行为。对于许多AI研究者来说,这就足够了。
- 实用主义反驳:绝大多数AI研究是“弱AI”,旨在解决特定问题(如图像识别、下围棋)。这些系统不需要理解哥德尔定理也能取得巨大成功。彭罗斯的论证即使成立,也可能只针对“强AI”这个遥远的目标,而不影响当前AI的发展。
总结
罗杰·彭罗斯从一个极为深刻的基础数学定理出发,对“计算机能否拥有真正的人类意识”提出了最强有力的哲学性质疑。他认为:
-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揭示了数学真理的广阔性超越了任何有限算法系统的边界。
- 人类意识具备一种非算法的、直觉式的洞察力,能够超越任何形式系统去认知这些真理。
- 因此,基于算法和计算的传统AI路径存在一个根本性的“死穴”,永远无法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理解力和意识。
尽管他的观点备受争议,但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关于意识、数学和人工智能的讨论深度,迫使人们去思考一些最根本的问题。他的论证并非要否定AI的实用性,而是剑指其能否拥有“真正理解”的终极能力。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