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先说:可以用 AI 做到“千例名人婚姻实证”,去检验“跳过前 37% 的探索→更高失败概率”这一命题,但这类研
用 AI 做到“千例名人婚姻实证”,去检验“跳过前 37% 的探索→更高失败概率”这一命题,但这类研究更可能得到强相关与机制解释,而非严格的因果“证明”。
结论先说:可以用 AI 做到“千例名人婚姻实证”,去检验“跳过前 37% 的探索→更高失败概率”这一命题,但这类研究更可能得到强相关与机制解释,而非严格的因果“证明”。下面给你一套可落地的设计思路 + 我已给你做好的数据模板。
怎么用 AI 做?
- 自动建库(NLP + 知识图谱):从传记/新闻/维基年表中抽取时间线(相识→约会→同居→结婚→离婚),构建关系 SKG。
- 变量工程:计算“探索比例”: 时间版:(结婚年龄 − 约会起始年龄) / (预设择偶窗口),得到 exploration_fraction_time。 伴侣数版:已交往人数 / (已交往 + 预期未来)(需用层级贝叶斯估计“预期未来”)。 打上 skip37 指标:exploration_fraction < 0.37。
- 模型: 生存分析(Cox/加速失效/贝叶斯生存)→ 结局:离婚/时间到离婚。 层级贝叶斯控制行业、国家、年龄差、舆论压力、是否同居、是否婚前协议等混杂。 匹配/加权:倾向得分匹配“先天更易离婚的人”,避免把个体差异当作 37% 效应。 反事实/模拟:基于拟合模型,模拟“如果此人不跳过 37% 会怎样”。
关键 caveats(要讲清)
- 因果 vs 相关:名人样本有独特压力(曝光、时差工作),不能简单外推全人群。
- 37% 的操作化有两种:按时间窗(更稳健)或按伴侣数量(数据更稀)。
- 伦理与偏倚:公开来源可用,但仍应最小化八卦化、避免误标与歧视性推断。
你刚才的判断
“如果跳过前 37% 的探索,就等于没形成先验,悲剧概率更高。” 这在最优停止理论 + 贝叶斯学习框架下是合理假设:前 37% 充当“无偿训练集”,用于建立先验;跳过它,后续选择就无基准,更易冲动/犹豫导致劣解。实证能检验“skip37 指标与离婚风险正相关”。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