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世界著名当代摄影艺术家斯蒂芬·肖尔在中央美术学院演讲。
斯蒂芬·肖尔在台上专注地演讲,很多观众却在台下看手机。
他生气地对众人说:“你们今天特意来听这个讲座,却都不能够集中注意力。”随即转头气愤地离开了。
很讽刺的是:这位艺术家当天的演讲话题就是“注意力”。
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时代,注意力涣散成了一种社会病症。
当我们审视自己的工作时会发现:自己能够专注思考的时间正在越变越短,自己能够全神贯注的时刻正在越变越少。
守住注意力,已然是这个时代最高级的自律。
01
其实这几年来,我就愈发觉得专注力是一种稀缺的能力。
如果有像我一样的文字工作者,感受会更加明显。
比如我在写稿过程中,文字卡壳了就忍不住拿出手机刷下短视频,或者看看聊天群里有啥消息。
或者本来只是打开手机查一下资料,然而查着查着,就被网上的各种瓜吸引了。
这种状态写文章往往既写得慢,也写得烂。
反之,如果我注意力非常集中。早上一到公司,泡一壶茶后就开始工作,不看新闻不刷微博,连微信都设置成免打扰。写时可能一开始会没头绪,但会越写越进入佳境,越写越文思泉涌。
这种进入心流的状态,既写得快,也写得好。
我很认同美国作家卡尔·纽波特说的一句话: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
注意力被切割的代价,就是我们只能是浮浅地工作。
因为各种信息俯拾即是,我们与个人的知识结构交互时间变短,深度思考的频率、强度和质量都明显降低,工作的产出结果自然是不尽如人意的。
只有当我们全神贯注于一个目标时,精力越集中,思考越深入,对事物的认知也会更敏锐。
有一次,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曾同时受邀参加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问:“你们认为,在当前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两个人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同一个答案:focus(专注)。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专注和守恒。
毫无疑问,专注力变成了这个时代最值钱的东西。
02
小时候看《动物世界》的时候,我留意过非洲豹的捕猎场景。
非洲豹在猎捕羚羊的时候,只会盯着一个目标,穷追不舍。
即便途中有其他更近的羚羊出没,它们也视而不见。
因为羚羊善于奔跑,一旦非洲豹注意力分散,就会让到手的食物飞掉。
现在的许多人,就像一只永远猎捕不到羚羊的猎豹。
层出不穷的信息源,瓦解着注意力,以至于做事时只能浅尝辄止。
有多专注,就有多伟大。
真正厉害的人,是在信息洪流中过滤99%的杂音与干扰,把精力留给1%的主线。
历史作家威廉·达尔林普说:成为一个极度专注的人,是我作为作者的一条准则。
他平时在花园尽头的小屋里工作,这个小屋里没有无线网,同时他会把手机放到一个抽屉里锁起来,直到午饭以后才看邮件。
为什么这样做呢?
因为他发现只要一看手机,两个小时一眨眼就没了。
村上春树说:“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睁大着双眼什么也看不见。”
早上4点左右起床,他立刻坐在电脑前开始写稿,一写就是四五个小时。
这段时间里,他不会三心二意地打开手机的资讯,也不拒绝任何人的打扰,只是集中精力完成最重要的工作。
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
当我们的时间不再碎片化了,注意力不再被切割,自然可持续专注于一件事上。
这时候,注意力就是你最好的竞争力。
这时候,在高度专注中不断蓄能的你,一定会比别人走得更快更远。
03
日本计算机科学家金出武雄,曾提出“思维体力”的概念。
他解释说,所谓思维体力,指的是一种能够持续集中注意力的状态。
信息爆炸的当下,现代人的注意力被撕扯得七零八碎,效能低下。
想好好看一本书,可没翻上几页,思绪就开始不受控制地飘向手机。
想刷题备考公务员,没做几道题,就开始发翻看微信,刷朋友圈的动态。
对此,罗翔说过一句话:适当离开手机,是现代人的必修课。它能一定程度上让你保持专注、保持耐心,它能让你延迟满足、进入心流时刻。
越是发达的数字时代,越是要给自己创造无电子环境。
百万畅销书作家李尚龙对此深有同感。
他曾直言,自己写作时特别容易开小差。
手机在旁,一会儿想给家里人打个电话,一会儿想给朋友回个消息,一会儿又想刷刷新闻。
他自己也意识到这样不行,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
每当他要撰写文案时,他都提前把手机锁到抽屉里,静音或者关机。
眼不见,心不乱,埋头案边,只有写作,效率大大提高。
守住注意力,就要懂得给自己“拉闸断网”。
成长的归生活,娱乐的归虚拟。
在让人成瘾的数字时代,夺回时间控制权,夺回注意力,我们才能成就自己。
04
先说一下《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的故事。
他的英语基础并不好,大二时,四级考试挂了课。
他不想让英语成为自己发展的一块短板,制定了一个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案。
他全身心投入到英语学习上,基本没碰游戏,也很少上网冲浪。
查阅技术资料时,他会刻意选择英文版本。
为锻炼书写能力,刘未鹏把平时写的中文文章换成英文,特意到国外论坛发表技术帖子。
关于口语和听力的训练,刘未鹏一整个暑假用最爱的美剧《老友记》磨耳朵,白天做事时听,连晚上入睡也听。
后来,刘未鹏参加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面试,用英语讲解计算机相关技术知识,他顺利成功入职。
为什么我会说这个故事呢?
不瞒大家说,我是一个英语渣渣。
但我以前认为英语学不好,是因为天赋问题。
现在回过头看英语学习这件事,是因为注意力涣散的问题。
我听英语听力时,会不自觉走神,耳朵录音还在放,但心思已飘远。
阅读英文书时,即使不玩手机,也难以专注地一字一句推敲。
这时我才明白,守住注意力,不仅要信息戒断,还要去对抗思维的懒惰。
人性贪图安逸,但专注,意味着要吃脑力的苦;投入,意味着要打起全部精神。
因此,守住注意力,一定是反本能的。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内在的自己。
时刻对抗自己的惰性,逼自己进入心流的状态,我们才能进入深度的工作状态中。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说过:对意识的掌控决定了生活的质量。
是的,只有克服向下的重力,方有向上的人生。
▽
在谷歌公司十周年庆典时,专栏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发表了一篇文章《谷歌是否让我们变得愚蠢》。
他在文章的一开头写道:
“曾经,专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冗长的文章,对我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儿……不过,这种情况如今已经很少发生了。
现在的我翻了两三页书,注意力就开始飘忽不定,我会烦躁不安,失去头绪,接着就开始找别的事情去做。”
卡尔的感受,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经历。
在这个信息时代,注意力花在哪儿,人生的花就开在哪儿。
修炼屏蔽力与专注力,是我们成长的第一步。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