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了Aktiia公司研发的Hilo Band —— 全球首款获批非处方(OTC)销售的无袖带血压计,为全球的高血压患者带来了更便捷的家庭监测方式。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超过11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不到五分之一得到有效控制。长期血压异常,会增加心脏病、中风和肾脏疾病的风险,导致公共卫生负担巨大。
传统的血压监测方式,主要依赖于有创监测和袖带式测量:
- 有创方式:需要将传感器直接插入动脉,仅用于手术室或重症监护环境。
- 袖带测量:通过对手臂或手腕施加压力,间接推算血压。这是临床和家庭最普遍使用的方式。
然而,现实问题在于:患者很少会坚持在家使用袖带血压计进行长期监测,繁琐的流程和佩戴不适感成为主要障碍。由此导致的,是对慢性病管理的长期缺口。
Aktiia团队选择以光学传感技术“捕捉”脉搏波,并通过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模型,滤除噪声和干扰信息,从而实现连续、准确的血压估算。这一方案既避免了袖带带来的不适,也能提供更长期的趋势数据。
从实验室到家庭:14年的科研积累
Aktiia的研发历程始于2004年。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Josep Solà在瑞士一家科研机构工作时,首次接触到将光学传感技术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的探索。历经14年研究与多项博士课题,涵盖数值建模、动物实验以及人体临床验证。Josep Solà回忆,最初的灵感来自家族中长期与高血压作斗争的经历。正是这一现实痛点,驱动团队不断探索新的测量方式。
技术:光学传感 + 机器学习
Hilo Band 的工作原理与传统袖带不同,它通过光学传感器捕捉脉搏波信号(类似光电容积描记法,PPG),再结合机器学习算法,从海量数据中去除噪声与干扰,保留血压相关的有效信息。
这背后涉及几个关键技术要点:
- 信号复杂性:人体脉搏信号受运动、温度、血管弹性等多重因素影响,数据噪声极大。
- 大数据建模:只有通过收集数百万条血压数据,才能建立稳健的预测模型。
- 个体化适配:设备必须支持不同年龄、性别、体型、健康状况的用户,才能在真实世界环境中可靠使用。
换句话说,Hilo Band 的价值不仅在于硬件,而在于其背后的数据与算法壁垒。
安全、准确、易用是FDA关注的关键
作为首款获得OTC批准的无袖带血压计,“易用性”成为FDA审查的核心。监管机构要求证明:普通用户在家中无需医生介入,只凭产品包装说明,即可安全、准确地使用设备。
Aktiia在设计中引入了自动校验机制:当检测到佩戴不当或信号不稳定时,设备会拒绝给出结果,从而避免误导用户。这一安全设计成为其获得监管认可的核心保障。
此外,Hilo Band虽然无袖带,但仍需定期通过传统袖带血压计校准。这种“混合模式”既保证了科学性,也符合FDA对于安全性的严格要求。
事实上,Hilo Band早在2021年就已获得CE认证,并在欧洲市场销售。用户反馈显示:
- 平均每天打开应用3次;
- 六个月后仍保持较高使用率,留存率超过多数可穿戴设备;
- 长期用户的血压水平呈现逐月下降趋势。
医生最初对这种新型设备持观望态度,但近两年已有越来越多私人诊所将其纳入高血压管理流程,用作诊断和治疗的辅助工具。
意味着Hilo Band 不仅在C端市场(个人用户)获得认可,也逐步进入了B端临床应用场景。
整体来看,Hilo Band 获得 FDA 非处方批准,不仅是一家瑞士初创企业的里程碑,更是数字医疗与慢病管理模式转型的标志性事件。在全球高血压患者人数持续增长的背景下,这一无袖带血压计的问世,将推动家庭健康管理从“间断测量”走向“连续监测”,并为数字医疗和远程健康管理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