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圈,里面有不少教授,群里每天必有的帖子就是讣告:各高校教师的讣告。高校教师群体已经成为过劳死的重灾区。
科研指标、教学任务、行政事务,高校教师们的工作时间已经为 “007”了,就是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全时在工作。我群里有些教授凌晨还在工作,六点又回到办公室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我有位教授朋友,每次看到他的工作日程,我就说,看了就心塞。如果我按照这个日程表工作上一周,估计就抑郁了,身体也吃不消。难以想象他几年如一日的工作。
许多人一路 “内卷”,从普通人群中脱颖而出,可这样的 “卷”,真的有意义吗?有效果吗?
“断舍离” 一词近年来很火,它源于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同名著作。“断”,是断绝不必要的物质与信息流入;“舍”,指舍弃多余的废物;“离”,强调脱离对物品的过度执着。
生活中,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总觉得东西留着或许有用,结果家里堆满了闲置物品。比如重新装修房子时换下的地毯,老人觉得还很新,存放了 10 年最终还是被清理掉。清理完这些杂物,我们会发现生活并未受到影响,反而空间更宽敞,心情也更舒畅。
对物品可以断舍离,对生活和事情更应如此。
人生不是加法,而是减法。在炒股者群体中有一句话:选择有价值的股票,成为时间的玫瑰。我们做事同样如此。选择重要的事情,让“复利”随着时间而沉淀。
纵观不少成功人士的经历,很多人都是专注目标,心无旁骛。
想要实现真正的成长,就要学会锚定核心目标,断绝无效忙碌,舍弃模糊不清的伪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真正重要的事情留出空间,在舍弃中成长为更美好的自己。
怎样才能杜绝无效忙碌呢?
我们可以建立优先级排序系统,按照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对事情分类。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中,对于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忽略,对部分不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交给其他人办。
我们要善于说“不”,不要被外界考核禁锢,牵着鼻子走。
在工作中断舍离,本质是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放弃“全能型选手”的人设,要认识到要“有所得”必须要“有所舍”。敢于放弃,甚至放弃有些当时看起来很重要的东西,把精力和空间让位于长期更重要的东西。
人人都应该学会断舍离。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