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岁,人生已然过半。
身体的机能开始衰退,社会角色也慢慢淡去。
当生命行至全新的阶段,得给自己留一些底牌,去从容应对往后的日子。
岁月从不亏待有准备的人。
晚年过得好不好,就看55岁之前,有没有提前备好这4样东西。
健康的身体
人到五六十岁,给后半生最好的礼物,莫过于一副硬朗的身板。
身体就像一部日夜运转的机器,需要精心呵护,才能用得长久。
莫言年轻时,很喜欢喝酒。
直到有一次,他因为醉酒被送到医院抢救。
又是打吊针,又是催吐,抢救了大半天,才脱离危险。
这次酒精中毒大病一场后,莫言便开始重视身体,戒酒养生。
除了烟酒这类显而易见的危害,那些日常里的不良生活习惯,同样会给身体埋下隐患。
前几天,胖东来董事长于东来发了一条“术后第六天跳舞”的视频。
图源:抖音@胖东来于东来
视频里,于东来略显虚弱,但仍面带笑容,和妻子共舞。
其实在这之前,他就曾坦言自己一身是病:
“肺、肝脏、结肠都被判过‘死刑’,肾脏现在也是非常不好。基本上身上的器官没有一个是好的,这就是以前盲目地操心,累的。”
他还借此提醒年轻人,不要忧思过度,不要太过劳累,不要经常熬夜,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年轻时,我们总是为了那些看似重要的身外之物拼命,用透支的精力去兑换名利的筹码。
只是,即便得到了物质和名利,又能怎么样呢?
等到躺在病床上才会明白,当初拿命换的,如今花再多的钱也是换不回的。
健康是“1”,事业、成功、金钱都是后面的“0”。
没有这个“1”,拥有再多“0”,终究还是一场空。
就像那句话所说: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照顾好自己,除了健康,什么都不是你的。
少生气,少计较,多开心,输了健康,赢了世界又如何?”
人到晚年,只要你的身体好好的,没灾没病,那就是最大的福气。
温暖的家庭
在《我们仨》中,杨绛曾这样描述他们的家: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婚前,杨绛是养尊处优的大家闺秀,婚后,她却为爱人洗手作羹汤,包揽了所有家务。
钱钟书虽然才华横溢,生活上却总是“笨手笨脚”——弄坏台灯、打翻墨水弄脏桌布、用坏门轴……
面对这些状况,杨绛从未抱怨,总是轻声安慰:“不要紧,我来弄。”
正是这份付出和包容,让钱钟书能用心读书,专注学问,没有后顾之忧。
而钱钟书也用自己的方式疼爱着妻子。
他虽不善家务,却会早起为杨绛准备早餐,热牛奶,煮鸡蛋,烤面包,泡红茶,一做就是几十年。
两人在思想上相互共鸣,从柴米油盐到学术研究,都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即使偶尔拌嘴,也能及时反思,约定要好好交流,不必求同。
就这样,杨绛与钱钟书用一生诠释了何为“相濡以沫”,相互扶持走到了晚年。
正是这份双向的理解、支持与疼爱,让他们的家成了抵挡风雨的堡垒。
梁晓声在《父亲》中说:“全因为有了家,活着才是有些情趣的事。”
55岁的我们,历经世事沧桑,更明白家是心灵的归处。
只有用心经营,才能在这复杂的世界里,有一方宁静的天地。
让疲惫得以安放,让孤独不再彷徨,让灵魂在爱的滋养中,从容走过余生。
独处的能力
一位朋友说,她的外公活到了99岁,让她看到了晚年最好的模样。
外公中年时便爱上了种花草。
家里的小院,成了他独处时的精神乐园。
外公家的院子里,葡萄、丝瓜、扁豆顺着篱笆和爬藤架生长,栀子花、茉莉花、腊梅轮流开花,飘香四溢。
在朋友的记忆里,外公总在院子里忙活着,不是修剪枝叶,就是俯身浇水。
蝉鸣的夏日里,他常哼着小曲,慢悠悠地浇花,一待就是一下午。
退休后,他种的盆景还常被请去展览、参赛。
正因为有自己的热爱,外公从不觉得孤单,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种能独处、会和自己相处的本事,让他的晚年格外踏实。
年轻时,我们总爱往人堆里扎。
可随着年岁渐长,热闹的场合慢慢少了,更多时候是一个人待着。
这时候就会发现,要想把日子过顺,还得有独处的能力。
某平台上,有这样一个话题:
“喜欢独处的本质是什么?”
底下的高赞回答是:
“就是喜欢和自己相处,能面对真实的自己。”
人老了,身体不如从前,也不用再操心那么多事。
独处就成了与时间对话的主要方式。
说到底,生命是一场孤独的远行。
最安稳的幸福,不是靠别人的陪伴,而是自己内心与自己的和解。
豁达的心态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总为遇到的一些事而苦恼,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为此,他向一位智者求教。
智者听完,没有回答,反而指着桌上的毛笔和水杯问:
“你看,要是把这刚用过的毛笔放进这杯水里洗,会成什么样?”
年轻人答:
“那水肯定一下子就变黑了,毕竟杯子就这么点大。”
智者点点头,又指向院角那口盛着半缸水的水缸:
“那要是把毛笔拿到这缸里洗呢?”
年轻人走到缸边看了看,迟疑着回答:
“刚开始缸里的水大概会黑一圈吧,但过一会儿,就会慢慢变清了。”
智者笑着往门外指了指,远处正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
“那你再想想,要是把这毛笔扔到那条大河里,又会怎样?”
这次年轻人想都没想就说:
“大河那么宽,水流又急,别说一支毛笔了,就算倒一整桶墨水进去,想来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年轻人说到这儿,忽然愣住了,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意义来》中说: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看待问题才是问题。”
很多时候,困住人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
心宽路自广,心窄路自狭。
与其纠结于生活的琐事,让烦恼缠绕心房,不如把得失看淡,把心态放宽。
就像内核强大的刘晓庆,她说自己身体好,其实在于心态好。
每一秒都在快乐之中,心里不纠结,精神不内耗,再大的压力也压不垮她。
正如她说的:
“我一个月生不了一次气,每一次气生不了两分钟。所以如果谁要跟我生气其实他很划不来,因为我都忘了。我觉得人生只有三件事情是属于自己的,就是知识、健康、亲情。”
是啊,人心不过拳头大,要是装满了忧虑和计较,哪还能容下好运和幸福?
所以,就算有再多烦恼,也要学着做到事过心宽。
多生欢喜,少生愁绪,才能让往后的日子,过得舒展又透亮。
写在最后
有句话说得好:
“如果你的前半生过得一塌糊涂,那么你的后半生就要重新洗牌,找回最初的自己。”
年轻时,我们总是被日子推着跑,而现在,剩下的路不用再赶了。
该把脚步调成自己的节奏,看云怎么飘,听风怎么吹。
年轻时拼的是冲劲,年老时比的是准备。
晚年的甜,不是靠上天的眷顾,而是前半生自己攒的底气:
有健康的身体打底,日子才有滋味;
有温暖的家庭相拥,心灵才有归处;
有独处的能力相伴,时光才不孤寂;
有豁达的心态护航,生活才少荆棘。
55岁,不算太早,也不算太晚。
慢慢走,好好活,往后的每一天,都是值得珍惜的好日子。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