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顿不吃饿得慌。”
但吃饭远不止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
《美国医学会杂志》曾对1.5万名70岁以上的老人做过跟踪调查:
那些活过90岁的长寿者,未必都坚持运动,也未必从不熬夜,唯独在吃饭这件事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常言道“病从口入”,这话一点不假。
当下,炸鸡配奶茶、火锅配冰可乐的搭配看似过瘾,实则“三高”、胃病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找上门来。
其实,吃得对、吃得好,才是打开长寿之门的关键密码。
那些活得久的人,吃饭往往有着以下3大共性。
不贪吃,七分饱
早餐不吃、午饭凑合、晚餐猛吃,这是当下许多人的饮食常态。
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晚餐只需吃到七分饱就已经足够。
《老老恒言》一书中记载:
“食勿过饱,饱则气血不畅,为痛为积。”
古人的经验与现代医学不谋而合。
过量饮食会引发代谢紊乱,让消化系统长期超负荷运转,进而诱发三高、糖尿病等。
著名科学家科纳在《延寿健身的可靠秘诀》一书中,从自身教训出发强调了控制饮食的重要意义。
他出身在意大利贵族,早年生活放纵,以贪吃饱食为乐,不到38岁身体就已垮掉。
后来他下定决心改变生活方式,严格限制饮食,从此告别暴饮暴食,最终健康地活了66年,享年103岁。
无独有偶,朋友家98岁的奶奶,至今仍能自己拄着拐杖逛菜市场。
被问及身体如何保持这般硬朗时,她的生活习惯给出了答案。
老人家早餐常是小半碗小米粥配半块玉米面馒头,偶尔加一小碟萝卜干。
“年轻时家里穷,每顿只能吃七八分饱,现在日子好了也改不了这习惯。”朋友的奶奶笑着说。
奶奶从不贪嘴,哪怕是过年的红烧肉,也只夹几筷子就放下。
有次亲戚硬劝她多吃点,她摆摆手:“吃饱了心里发堵,不如留点空,下午还能啃个苹果。”
这种只吃七分饱的习惯,让她的肠胃始终轻快。
而她的“七分饱”诀窍是:每口饭必须嚼到没味道才咽下去,一顿饭至少吃20分钟。
慢下来就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吃饱了,狼吞虎咽不利于消化,哪能吃得舒服?
如今奶奶依旧早睡早起,晚餐只喝一碗蔬菜汤。
她总念叨:“肚子里松快,睡觉才香。”
日本东京大学对1.2万人的追踪调查研究显示:
长期保持七分饱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45%,寿命平均延长9年。
当你感觉“还能再吃几口,但停止进食也不饿”时,就是身体发出的“七分饱信号”。
现在很多人常对“光盘行动”产生误解,被美味食物的诱惑裹挟,硬生生吃到十分饱。
但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要接收“饱腹信号”需要等待20分钟。
这意味着不加节制的大口吃饭,往往已经吃撑了才会感觉饱。
不妨试着每口饭咀嚼20次以上,晚餐吃到七分饱,即便睡前略感饥饿,也不轻易点外卖,给肠胃留出修复的时间。
长寿者的秘诀,往往就藏在细嚼慢咽里,给大脑留足反应时间。
吃清淡,营养均衡
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显示:
长寿人群的饮食多样性评分要比普通人高38%,每日摄入的食物颜色越丰富,营养就越均衡。
保持饮食清淡,同时合理摄取不同种类的膳食纤维,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京报网曾转载过文章《一位百岁寿星的长寿秘诀》,文中讲述了人民日报社退休老干部裴改英的故事。
如今107岁的裴老,饮食结构虽然简单,但十分注重营养搭配的均衡。
早餐以补充优质蛋白为主:一个水煮蛋,配一勺麦乳精、一勺蛋白粉,再来一小块蛋糕便足够;
午餐的主食常是面条,里面加些菜末,或者做成打卤面、炸酱面,换着花样让口味更丰富;
晚餐则多吃素食,像虾仁菜心包子,配一小碗汤或粥。
平时里,裴老偏爱南瓜、豆腐这类能看见原材料、营养又充足的食物,水果会选火龙果、香蕉这种好消化的,肉类则适量吃些鱼片、鸡翅;
至于大鱼大肉,或是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她从来都不碰。
就是这样营养均衡的饮食习惯,让她的身体机能一直保持得不错,即便到了百岁高龄,生活也能基本自理。
日本冲绳的长寿老人也有个特别的习惯:每天吃“七色蔬菜”。
像红色的番茄(富含番茄红素)、紫色的洋葱(含有花青素)、绿色的菠菜(包含叶酸)、白色的山药(含有黏液蛋白)……
不同颜色的蔬菜中藏着各种不同的抗氧化物质,共同为身体筑起一道保护屏障。
另外,生活里还需留意“伪健康饮食”。
有人为了养生,用素食代替主食,结果蛋白质摄入不足;还有人只吃肉类,最后招来痛风和高血脂。
健康均衡的饮食,应该像杂食动物那样“荤素搭配、粗细结合”,让身体能获取全面的营养。
建议每天在不同时间吃够12种以上的食物,一周达到25种以上。
比如早餐加一把坚果,午餐配一份绿叶菜,晚餐来一块清蒸鱼,简单搭配一下,营养均衡就不难实现了。
跟时节,讲规律
《黄帝内经》一书强调“食饮有节”,这里的“节”既指节制,也包含顺应时节之意。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应季的食物其营养活性远高于反季节食材。
比如冬季的白萝卜,维生素C含量是夏季的3倍;秋天的梨,水分和可溶性纤维也更为丰富。
在北京卫视播放的一档《活过100岁》节目当中。
其中一期就展现了浙江丽水青田县裘山村老人们顺应时令饮食的养生智慧。
节目里,104岁的裘奶奶钟爱当地盛夏的时令佳肴“树叶豆腐”。
这道富含果胶、纤维素和维生素C,用南方特有的豆腐柴制作的美食,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恰好契合夏季祛湿解暑的身体需求。
97岁的季爷爷同样深谙时令饮食的妙处,夏季中暑,他会把晒干的鱼腥草煮水饮用解暑。
据丽水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王华强介绍,干鱼腥草药用价值更高,能有效消湿邪、清实热,是当地老人常应对夏日不适的首选良药。
此外,节目中还提到当地一道夏日美食——香酥荷花,以鲜嫩荷瓣制成,不仅清甜可口,还能清火去燥。
这些顺应季节生长的食材,其营养成分与人体当季需求完美匹配,老人们依时而食,身体自然康健,充分展现了顺应时令饮食的养生魅力。
日常生活中,要警惕打乱“生物钟饮食”的行为。
比如熬夜后吃夜宵、早上睡懒觉跳过早餐、晚上八九点钟才吃晚餐……
这些违背自然规律的饮食习惯,正在悄悄影响着寿命。
美国西北大学的时间生物学研究显示,人体消化酶的分泌有昼夜节律:
早上7-9点胃经当令,适合吃早餐;
中午11-13点心经当令,适合吃饱;
晚上19-21点三焦经当令,应减少进食。
长寿者往往遵循“日出而食,日落而息”的饮食节奏。
此外,长寿老人很少边看手机边吃饭,他们更注重“心无旁骛地进食”。
研究发现:专心进食能使消化效率提升30%,还能避免过量摄入,分心时,人往往会不知不觉吃多。
不妨试着调整饮食节奏:早餐在7点前吃,晚餐不超过19点,每周吃3次本地当季食材,让身体顺应自然的节奏。
93岁的上海老人张爷爷说:“我吃饭不快,但每口都觉得香。”
这种对食物的敬畏与享受,或许比任何饮食技巧都重要。
许多人为了赶时间狼吞虎咽,为了减肥焦虑节食,为了应酬勉强饮酒,让吃饭变成了负担。
其实,最好的长寿饮食很简单:
饿了再吃,不饿就停;啥都吃点,不贪吃多;慢慢吃,好好品。
写在最后
好好吃饭,从来都不是小事。
它藏着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关乎生命的长度与质量。
就如清代名医石成金在《长生秘诀》中说的:
“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之妙药。”
从今天起,试着把吃饭的速度放慢一半,把餐桌上的颜色加多一种,把晚餐的分量减少三分。
慢慢你就会发现:身体变轻快了,睡眠变好了,连笑容都多了几分。
毕竟,好好吃饭,就是最好的养生;认真对待每一餐,就是在为长寿积蓄力量。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