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最直观地反映着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
我们遇人、看人、识人,总是先从对方的长相入手。
三国名士嵇康曾言:
“观气采色,天下之通用也。心变于内而色应于外,皎然可见,故吾不疑。”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以“观气采色”作为初步判断他人品性的方法。
这既是刻在生物本能中的直觉,也是历代祖先沉淀的智慧。
一个真正的好人、善良的人,面相上总会显露出一些特别之处。
多与面相好的人打交道,才更容易被爱包围、被幸福环绕。
眼周笑纹,嘴角上扬
心理学上有个“曼狄诺定律”,其发明人曼狄诺认为:在社交中,微笑的价值可与黄金比拟。
这条定律得到了心理学界的普遍认可,也在社交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的确,当人们想要表达善意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露出微笑。
英国诗人雪莱曾说,笑是亲近他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然而,当我们据此与人交往时,却常常发现,有些人的笑,是“笑里藏刀”,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心思。
久而久之,人们难免产生这样一种迷惘:
习惯微笑的人一定是善良的吗?
该如何判断他人的笑是真诚的,还是虚伪的?
在我很喜欢的一本书《〈论语〉中的孔子》中,作者杨逢彬引用了《论语·宪问》中的一句话: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
只有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人们才不会反感他的笑容。
反之,如果一个人总是假笑、带有目的地笑、“皮笑肉不笑”,就会引起他人的厌恶。
法国神经学家纪尧姆·杜乡发现,判断一个人是“真笑”还是“假笑”,有一个很简便的方法:观察他的眼睛。
假笑的人,往往只会勉强勾起嘴角,因此只会牵动“颧大肌”——也就是腮部后面的那块肌肉;
而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微笑,则会同时激活颧大肌和“眼轮匝肌”——顾名思义,就是眼眶周围的一圈肌肉。
久而久之,经常真心微笑的人,眼眶周边会出现淡淡的“笑纹”,而假笑的人则不会有。
当一个人的脸上出现了“笑纹”,他就更可能是热爱生活、善待他人的好人。
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特蕾莎修女,长期致力于为穷苦人工作;
她建立组织有超过10万名义工,救助了数不胜数的贫苦百姓。
特蕾莎修女已去世多年,网上流传的多是她晚年的照片。
如果你见过这张照片,一定会被她的脸庞打动——
尽管布满了皱纹与疲惫,却也透露出难以言喻的沉静和慈悲。
尤其是眼眶边细密的纹路,昭示着微笑在她脸上刻下的痕迹。
一个真正善良的人,时光会赐予他和善的面容。
这不是青春流逝的沟壑,而是积攒福气的存折。
额头光滑,眉心平顺
《安全变美》中提到过一项有趣的研究:
许多罹患抑郁症的患者因为长期习惯性皱眉,眉心产生了较深的“川”字纹。
国外的研究人员采用包括药物治疗在内的多种手段,尝试舒展他们的额头。
此后若干天,研究人员让受试者每天照镜子,观察自己的面部神态。
当患者看到“川”字纹逐渐淡化,心情会得到一定的改善。
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抑郁程度评分时,这些患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迹象。
也许不是生活本身太艰难,而是我们把它想得太可怕。
眉头展开的人,生活往往更顺利,也更能把积极的能量带给身边人。
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
人的脸好像一张光滑的纸,每次把眉头皱起,就好像把纸揉成一团。
久而久之,被揉皱的地方就失去了弹性,随着胶原蛋白的流失,皱褶就永远地“印”在了皮肤上。
古人说,入门休问荣枯事,但见容颜便得知。
眉心皱纹太重的人,往往过度思虑、习惯性内耗,像一枚沉重的铅坠,把自己拽入深渊,也拖得身边的人动弹不得。
相反,额头光滑、眉心平顺的人,就像充满气的救生圈,总能在生活的至暗时刻给予托举和向上的力量。
前几年,邻居王大爷生活不顺,总是皱着眉头。
某天,王大爷骑车去医院给老伴送饭,看到一只卡在汽车底盘的小猫。
王大爷把小猫救了出来,没想到,却被路过的年轻人以为在虐猫,把他扭送到了派出所。
直到警察查了监控,才洗清了王大爷的嫌疑。
几个小伙子不好意思地连连道歉,又解释说,“您老皱着个眉头,凶神恶煞的,我们还以为您干了啥亏心事呢?”
正是这句话点醒了王大爷:
生活的辛苦是没有原因的,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就问心无愧,为啥要像做了亏心事一样哭丧着脸呢?
后来,王大爷彻底改掉了皱眉的习惯,无论见到谁都高高兴兴地打招呼、攀谈。
生活竟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起色,老伴出了院,孩子也考上了带编制的工作。
英国作家塞缪尔曾说:
“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
不妨试着把眉头展开,给自己一份好心情的同时,也是在为好运气敞开一扇门。
要知道,作恶的人才会用阴郁的脸色掩饰不安;
而善良的人无论际遇如何,都应当舒展眉头,微笑面对生活。
前倾式倾听,善意姿态
一位相交多年的HR朋友曾向我透露,面试时有个细节特别能给候选人加分:
听别人说话时,把身体微微前倾15°到20°。
有这种意识的人,通常做事认真,且懂得感恩。
他们会主动展示用心倾听的一面,这本身就是对讲述者的积极回应。
同时,这种姿态传递出的肯定,也容易感染对方,让双方的善意形成正循环。
一位朋友,就读于护理专业。
工作手册里有一条“倾听式服务”,要求护士在与病人对话时将身体前倾。
朋友曾对这条规则嗤之以鼻。
她觉得,身体前倾与否是再小不过的细节,完全不影响与病人沟通的效果。
直到有一次她发高烧住了院,最虚弱的时候,护士坐在床边的椅子上问她的身体情况时,上半身离开椅背向她贴近,目光真诚地看着她的眼睛。
朋友说,那一刻,护士姐姐简直像个天使。
意大利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
人类的大脑中,有一种特别的神经细胞,叫“镜像神经元”。
它们是专门用来学习、模仿他人行为的细胞,让我们不费力地习得这些行为,并做出回应。
比如聊天的时候,如果一方身体往前倾,传递出专注、感兴趣和投入的信号,就会激活对方的 “镜像神经元”,产生相似的积极情绪和投入状态。
一方的投入带动另一方的投入,对方的热情也会被激发出来。
正如贾谊在《新书》中所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我们往往看重愿意付出的人,却忽略了懂得回应付出的人同样珍贵。
真正长久的善良,是懂得回应的善良。
写在最后
英国作家斯迈尔斯曾说:
“就像透过极小的孔洞能看见耀眼的阳光一样,透过细节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
一个人的品性,往往在一言一行中显露出来。
老话说,英雄惜英雄,好汉惜好汉,唯有好人最能看见好人。
只要你心怀善意,遇到善良的人并不难。
只要掌握关键的几个特征,就可以像磁铁一样,把他们吸引到自己身边。
眼有笑纹,眉头舒展,认真倾听,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福相”;
漫漫人生路,愿我们遇到这样的人,也成为这样的人,彼此依靠,也相互成就。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