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云:“少时不觉岁华长,转瞬青丝染白霜。”当人生的列车缓缓驶过五十五岁的站台,恰似日头偏西,前半生的辛劳如过眼云烟,晚年的光景已渐渐清晰。此时,若心中无底气,身旁无依靠,往后的日子便如风中残烛,难以安稳。而攒下这三样东西,晚年方能多些从容,少些慌张,日子过得踏实自在,健康常伴,福泽绵延。
01
健康为基,晚年有底气
陶行知先生曾言:“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人过五十,身体机能已不复当年,健康便成了最珍贵的资本。若此时身体被病痛纠缠,不仅自己要承受无尽的折磨,还可能成为家人的负担,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反之,若能拥有硬朗的身子骨,既能少让子女操心,又能尽情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健康在,晚年的底气就在;健康失,再多的积蓄也难换舒心。
明朝末年,苏州有位张员外,中年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应酬不断。每日大鱼大肉,饮酒无度,还常常熬夜算账、玩乐。旁人好心劝他注意身体,他却满不在乎地说:“我身强体壮,这点折腾算什么。”然而,岁月不饶人,随着年岁渐长,张员外的身体每况愈下。先是痛风发作,双脚红肿得像馒头,行走困难,稍一活动就疼得大汗淋漓。紧接着,又患上了消渴症,整日口干舌燥,喝水如牛饮,身体却日益消瘦。家中虽有万贯家财,可遍访名医,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曾经热闹非凡的张家,也因他的病陷入了愁云惨雾之中。
药王孙思邈曾说:“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健康从来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年轻时的放纵,就像在身体里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年纪大了之后,这些炸弹便会陆续爆炸,让你付出惨痛的代价。到那时,即便家财万贯,也换不来无病无痛的安稳。人到中年,身体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晚年的生活质量,容不得半点侥幸。珍惜身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体现在日常的饮食、作息和适度的调养中。从现在起,用心呵护身体,不是畏惧死亡,而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为了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02
闲钱傍身,晚年有尊严
杜甫漂泊西南时,曾在诗中悲叹:“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没有积蓄的晚年,就像在风雨中飘摇的孤舟,连度过一场秋风都像是一场灾难。五十五岁之后,赚钱的机会和能力如流水般逝去,但开支却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此时,若伸手向儿女讨要生活费,再硬的腰杆也不得不弯下去。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晚年的尊严常常被几张薄薄的钞票压得粉碎。
作家周作人曾在北大任教,精通多门外语,翻译作品颇丰,每月有固定的稿费,还常发表小文章赚外快,收入相当可观。但他和妻子花钱毫无节制,一家人医疗开销又大,一直没有什么积蓄。1966年,特殊时期来临,北京人民文学社停止聘请周作人,他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彼时,他已81岁高龄,生活陷入了绝境,只能靠吃臭豆腐和玉米糊勉强维持生命。双脚因营养不良而浮肿,虚弱得无法行走。曾经的文人,晚年在困苦中饱受身心折磨,1967年,在小棚子里悄然离世。
很认同这样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年轻时收入再丰厚,若不懂得为将来打算,一旦遭遇变故,生活便可能陷入被动。生活中的额外开支就像隐藏在暗处的陷阱,随时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这时,手里留有闲钱才能自主应对风险,它不仅能维持基本生活,更能让人在面对困境时保留一份体面,不必因钱向人低头。储蓄不是对生活的吝啬,而是对晚年的规划。从现在起,有意识地积攒些闲钱,才能让晚年少些窘迫,多些安稳。
03
家人相伴,晚年有温暖
老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千好万好,难比家人团圆。”人这一辈子,功名利禄皆如浮云,眨眼间便消散无踪。当夕阳的余晖洒下,最温馨的莫过于家中那盏为你守候的灯,最亲密的便是身边相伴的那个人。父母身体硬朗,儿孙绕在膝下,夫妻携手同行,这便是人生至幸。反之,若亲情淡薄,即便家财万贯,也只会倍感孤独,心如寒霜。
近现代作家汪曾祺历经波折,深知亲情无价。他晚年居于简朴小屋,儿女孙辈归来时,他总会亲自下厨,共享家常。饭桌上,他爱听孩子们的琐碎趣事,也乐于分享往昔回忆。即便病痛缠身,家人围坐时,他眼中仍闪烁着幸福的光芒。这平淡中的温情,是他晚年最坚实的依靠。
诚如汪老所言:“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家人相伴的温暖,非物质所能衡量,它能驱散孤独,给予心灵安宁。人至55,经营好家庭,远胜积攒财富。珍惜相处时光,用心维系亲情,晚年方能多一份温暖支撑,让岁月在陪伴中悠然从容。若还未备好健康、闲钱与亲情,此刻补救,尚不为迟,晚年能否笑看风云,全看今朝筹备。
认可的话,点亮文末“爱心”,转发分享,让这份关于晚年的智慧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下去!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