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有一款高45厘米,限量2桶,每桶价格168元的巨无霸方便面,引发全网疯狂追捧。
有人因为买不到遗憾,有人为了买到整天蹲守店门外。
不但创造了开售15分钟就被抢空的神话,还被黄牛炒出了1999的天价。
把一款桶面销售的如此成功,很多人纳闷,究竟是什么魔力。
高科技营销魔法之父杰弗里·摩尔,在《跨越鸿沟》这本书,提出的一个“鸿沟理论”,就为我们揭秘了其中的奥秘。
他认为产品在早期市场和主流市场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能否顺利跨越鸿沟,就是销售增长的关键。
这需要产品整体设计和营销,都基于人性洞察和对市场规律的总结。
巨无霸桶装方便面就是总结了奢侈品的销售方式,采用限量又限购模式,卡准当下年轻人猎奇、跟风,喜欢“炫”的心态,被主流大众迅速关注。
信息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产品经理。
如果你是自媒体主播,想打造人设标签,卖爆产品;如果你是销售人员,想打开更大的市场;如果你是漂泊的游子,想回家乡创业。
这本《跨越鸿沟》不妨看看。
定位市场,洞察消费背后的人性
电影《八角笼中》上映,一位主播在直播间创下了20秒狂卖15万张电影票的销售奇迹。
网络时代,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很多网络主播很容易把产品卖断货。
这都源于他们对人性中“互动效应”的洞察。
鸿沟存在市场中间,就与市场背后的人性有关。
作者认为市场大致可以分为早期市场、成熟市场、后期市场。
早期市场面对的客户,热情而且容易接受新事物,不需要做额外的宣传就对产品感兴趣。
他们是发烧友,搞同类新产品研发的人,还有一部分高瞻远瞩的人。
比如,电脑刚刚兴起的时候,一些人已经意识到它的市场价值,即便配置不高,也做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自媒体刚火,玩法还没有关联推荐机制,就有人捷足先登,开了自己的号摸着石头过河。
智能家居刚刚推出,一部分对它期待已久的人,立刻就入手了。
成熟市场的客户却大多数是实用主义者。
他们消费的核心是产品质量、配套、可靠性。
也就是说创新产品虽然卖力宣传,但他们不被所动。
只有质量和实用性达标,才能引发他们的消费欲望。
后期市场的客户多是怀疑者。
他们认知上差一大截,墨守成规,除非创新产品成为生活必需品,才会购买。
所以,争取他们没用,能够控制他们不创造负面,就是最大的福报。
搞清楚这些市场和产品受众,是产品推广和占领市场的基础。
比如,iPad就清楚的认识了这一点。
他们利用IT发烧友使用产品很酷地处理图形、开会得到灵感,迅速将这一特性推广给目标客户学生、老师等,引发了连锁反应。
口碑由此建立,竟然攻克了后期市场,让全民都对其保持关注。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洞察了市场人性规律,针对性推广,才能更容易。
集中资源,用口碑搭建桥梁
生活中你爱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是口碑好的还是声名狼藉的?
答案肯定是口碑好的。
这样的人真诚、温情、有公信力,也让人安心,人缘自然不差。
做企业,卖产品同样如此,口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的占有率。
市场的核心含义是相互参照。
跨越鸿沟需要的前边购买的人,跟后面购买的人讲这个产品的好处。
这时候就需要集中优势资源,在一个小小的市场当中,去打造一个能够自动运转的整体产品,慢慢建立口碑,来扩大市场。
1993年杰夫·米勒在施乐公司拆分的时候,曾经免费拿到的一个技术Documentum。
大家觉得这个资产也不值什么钱,杰夫·米勒接手了以后却不这样看。
他认为,这款产品在“企业内容管理 ”领域是具备优势的。
于是他开始只找了一种客户,就此打开缺口,凭借自身优势建立起了客户系统。
这种客户是什么人呢?
五百强制药公司的注册法规事务部门。
这个部门深陷文件处理的泥潭,Documentum轻松就解决了这个难题。
很快,这个口碑也被同一企业的其他部门关注到。
于是,整个企业都想使用Documentum管理系统。
杰夫·米勒也将自己的营业额从最初的200万美元做到了800万美元,又做到2500万美元,最后飙升到了7500万美元,并由此创造了一个很成功的公司。
口碑的影响相当广泛。
在营销学上曾经有这样一个数据:
一个满意的客户,至少会带动8个潜在客户,而一个不满意的客户,会减少25个潜在客户。
这就是财富积累的原始密码。
当今的网络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口碑,息息相关。
比如,鸿星尔克因为捐款,在一夜之间卖掉了6,000万产品。
白象方便面,因为质量优质和安置残疾员工,迅速出圈。
做好产品,从小切口入手,将口碑做好,无形中就为跨越鸿沟搭建了桥梁。
在口碑和市场精准对接的基础上,跨越鸿沟就会顺其自然。
自造竞争,用创新摆脱鸿沟
你知道自己身体的细胞,多长时间更新再生一次吗?
“小肠每2到4天再生一次、肺和胃每8天再生一次、皮肤每两周再生一次、红细胞每4个月更新一次、脂肪细胞每8年更新一次……”
身体需要更新,企业要摆脱鸿沟,也必须蜕变,自我革新。
这就需要“创造竞争”。
很多人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高考时候的佼佼者,在走向社会之后,就泯然众人。
市场上,很多曾经卖断货的产品,如今被淘汰,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而有些招聘霸屏、工资高、福利好的企业,最终却宣布了破产。
究其原因,就是人很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往往觉得早期市场有前途,没有注意产品或者人生的持续性,结果掉以轻心,再次掉入鸿沟,终身没有爬起来。
这就要学会用“自造竞争”来持续晋级。
竞争怎么创造呢?
给自己找两个竞争对手,市场对手和产品对手。
- 跟市场对手比有效性,理念就是:“原来能够给你提供网络的人,并没有为你定制,但我是为你定制的,我比他更有效。”
- 跟产品对手比细分,理念就是:“别的地儿根本买不到,只有我这儿有,我的针对性更强。”
- 自造竞争最具代表性的是苹果集团。
- 1977年,苹果发布了Apple II,这款具有彩色图形和可扩展性的个人电脑,当时一推出就在业界声名鹊起。
- 但是因为没有关注产品的持续性,在最初的火爆之后却跌入谷底,面临破产。
- 这时候,集团将离开的乔布斯重新邀请回到了苹果,开始了产品创新,把企业救活了。
- 他们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产品,如iMac、iPod、iPhone和iPad。
- 这些产品,在设计上更独特,功能上更先进,还考虑到了不同用户的体验性,引发市场热卖。
他们没有被冲昏头脑,继续自己跟自己打擂,进行产品自我迭代。
比如,众所周知的苹果手机。
推出了第一代产品之后,又推出了比第一代更好的第二代,第三代.......
牛根生曾经说过:“如果缺乏竞争壁垒,先驱很容易变成先烈”。
竞争是能够触发创新能力的,也能够促进企业活力的持续性。
这就好比,看到同学考了第一名,你也立志要考第一名,成绩自然会上升。
看到同事买了大房子,你心里羡慕,肯定会在这个方面进行投资。
而你作为企业领导人参加论坛,听到了同行输出的企业价值观,存了借鉴的想法,企业产值也会上升一个新的档次。
竞争让人保持警惕,自然能够躲开被短暂的胜利冲昏头脑的机会。
而追求生命的竞争,把对手想得强大一点,人会奋进拼搏。
写在最后
企业也好,个人也好,是需要稳定自己才能赢的。
《跨越鸿沟》中写道:
市场百变,人生充斥着随机性,难对结果进行准确的归因。面对不确定性,与其拖拉延迟、摇摆不定,不如当机立断,认定一个方向坚持到底。
走错了,跌入鸿沟,可以从经验中发现规律。
走对了,跨越成功,可以收获对人性的深刻洞悉。
当我们能够勇敢地迎接新的状况,集中全部力量,不断调整行程路线的时候,才更容易开辟出新的道路,摆脱鸿沟!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