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林清玄曾在书中写下:“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短短四句话,淡雅而隽永,犹如一束光,启悟了无数个在困顿中挣扎的灵魂,指点苦闷迷茫的人找到方向。
在这个喧哗纷扰的时代,“清净心”尤为难得,它如一丸解药,治愈我们躁动不安的灵魂,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屏蔽是非纷扰,守护内心净土
金庸先生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人间自古一台戏,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情仇,组成了大千世界里的喜怒哀乐,是是非非从未间断。
人生在世,我们会听到许多许多刺耳的声音,被误解,被中伤,被嘲讽,都是常有之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一生潇洒不羁,生活多彩,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写书,拍电影,做节目,有声有色,在文艺圈和美食界都颇有影响力。
然而,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关于他的非议一直都存在。
无论外界如何物议沸腾,蔡澜却并不在意,他一如既往地搜罗人间美味,看各地美景,做他的节目,写他的文章,主打一个怎么痛快怎么活。
有人便好奇地问蔡澜:“先生如何看待网暴?”
蔡澜轻描淡写地回了四个字:“不理没事。”
别人看蔡澜的生活声色犬马,酒色财气,却不知道,他其实很擅长让自己清净,他的内心自有一方净土。
他屏蔽掉那些外界的杂音,只遵从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体验新鲜的体验,把日子过得鲜活有趣。
《增广贤文》有言:“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人生在世,无非就是说说别人,然后被别人说说。许多事我们无法阻止其发生,却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们。想要耳根清净,就要学会屏蔽。
《菜根谭》里有句话说:“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
这并非是一种冷漠,而是对是非纷扰保持疏离,守护内心清净的智慧。
有时候,解释或争辩,只会让局势扩大,让事情越描越黑。倒不如淡然处之,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面对误解和流言,不理会才是最高明的反击。面对烂人烂事,沉默,才是最好的回应。
守护好内心的一方净土,才能让日子清净自在。
看淡得失无常,内心安然无恙
我们时常感叹,人生得失无常,世事大梦一场。
其实,有得有失,实乃人生常态。能够看淡很是难得,而更为难得的是能够主动舍弃,向内寻求自足与欢喜。
作家林清玄本人,生前就是“清净心”的践行者。他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首部书籍,30岁时拿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连续十年稳居台湾畅销书作家榜首。
然而,32岁正值人生的巅峰时,他却毅然辞去工作,放下一切浮华名利,走进深山里开始长达三年的修行。
他说:“一个人到30岁要把全部時间用来觉悟,如果不用来觉悟,就是一天一天走向死亡。”
蛰居山林期间,他用心感受自然万物,时时参悟禅学,逐渐体悟出了“清净心”的内涵深意,对人生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
下山后,他接连创作出《身心安顿系列》《菩提系列》等作品,以“清净心”为核心,用富有禅意哲理的文字解读人间烟火,再次风靡台湾文坛。
林清玄不计较一时的得失成败,断然放下一切,却体悟到了受用一生的道理。
杨绛先生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所谓的财富、地位、权势等等,并非人生最好的风景。内心的平静、富足与从容,才弥足珍贵。
冰雪本污染,是利欲之心让其蒙垢。常拥冰雪在心,就是持一颗清净心入世。
内心越清净无为,越能回归生命的本真。看淡浮华,素心如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不囿于浮华名利,不被得失束缚,才是一种人生大智慧。
将无常看作寻常,将得失看作云烟,则无论境遇几何,都不大喜大悲。
内心若安然无恙,日子自然归于清净。
不让杂念停驻,自得清静自在
《金刚经》里有句灵性十足的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意思是说,不要让任何念头停留太久,从而断绝杂念,不生分别心。
一切情绪皆起于心念,当我们对外在事物入心挂怀时,就会杂念丛生,从而看一切事物都带上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失去了客观立场。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老和尚带着一个小和尚游历四方,一次要过一条河,这条河水流湍急,又没有桥。一个女子在岸上满脸焦急,又不敢涉水。老和尚见状,便主动上前,背着女子过了河。
放下女子后,师徒俩继续赶路。小和尚心中十分不解,暗想:“出家人怎能去背一个女子?”又走了二十多里,小和尚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背女人犯戒了!”
老和尚叹道:“我过了河就把她‘放下’了,你怎么到现在还‘背’着她呢?”
生活中,我们也时常像这个小和尚一样,脑海里总是不断翻涌各种杂念。这些杂念就像乌云一样,遮蔽了心灵的阳光,让我们迷失了本性。
老和尚只是单纯助人、渡人,出于一颗慈悲心。而小和尚毕竟修为尚浅,以先入为主的观念,拘泥于固有的成见,从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有句话说:事来则应,事去心止。
太多的念头是一种障碍,也是烦恼之源。按照佛家的说法,当我们不断去评判事物的好坏、善恶、曲直时,就升起了分别心。而正是因为有了分别心,才有了种种情绪和诸般烦恼。
许多事情,其实本身并不复杂,只是我们加诸的猜测、疑虑与种种杂念,才让它长出了枝枝蔓蔓,变得不再简单纯粹。
学会清除杂念,不让它们在心里扎根停留,烦恼就会减少大半。
画家蔡志忠说:“每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一尊佛, 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
学会给念头做减法,不让杂念停驻,及时清理内心的“垃圾”,才能让心灵保持空灵与通透,从而照见事物的本质。
以清净心看世界,事情就会重归简单,而我们的内心自然安好。
英国作家弥尔顿在《失乐园》写道:“学会以最简单方式生活,不要让复杂的思想破坏生活的甜美。”
不沾染是非纷扰,从而远离无端的纷争;放得下得失无常,才能看清生活的本质;不让杂念停驻,世界自然简单纯粹。
愿我们都能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方清净之地,以清净之心,清宁度日。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