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
1. 太极拳的基本拳型定势是意念的产物。太极拳的基本拳型定势,包括陈、杨、吴、武、孙等多家太极拳,都是历代武术先贤仿效大自然的事物,创造出相应的形象思维,结合实战或健身需要,形成的动作组合。比如“揽雀尾”、“白鹤亮翅”、“白蛇吐芯”、“打虎势”、“抱虎归山”等等,都是意向性的产物,是通过意念活动制造出的具体物象拳型定势。在走架子过程中要时时处处用意念暗示自己,每个动作都合乎正确的身法。每个动作都是靠意念引导,意从心中生,我意向何处,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也直对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各部身法必须一一求对,结合起来,只有一个身法,一处不合,全身都会出毛病。以意念调控身法,是太极拳意的基础,又是太极拳永久的话题。即使拳技臻于化境,仍然不能离开此题。只有更熟练、更自然,才能不期然而然。如果没有了意念的功夫,则太极拳同其他以力、以动作姿势、以技巧为主的西化体育或者武术拳种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正是因为意念的主动性融入拳架、拳功、拳道,太极拳才别开生面,体现出一种修为和道性。
2. 太极拳的动作是在意念导引中实现。太极拳中所有的拳势动作都是在意念导引下进行的。无论是陈、杨、吴、武、孙太极拳,还是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一百零八式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具共性的最基本方法,都需要在意念导引中实现。而且,太极拳的用意不是一个简单的目的和指令,而是动作的整个过程都要由意念领着躯体进行。比如起势,不仅仅要想着两手举起,而且还要在一开始或未动之前就要用意念领着两手,似乎逐渐排开某种无形的阻力而举,或者在某种无形的推力作用下而下落。劲力大小、方向、快慢的转变,是靠一种意念的“听觉”而转换的。又比如,太极拳最重视的虚实转换,其中包括手与足上下配合虚实的变化,手足进退的虚实转换,身体重心的变换以及身体各部位虚实的转换。要做到这些,就必然意念先行。拳谱上讲,“进退须有转换,往返须有折叠”,要“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从而达到虚实转换“内动不令人知,因敌变化示神奇”。如果躯干四肢用力行动,那是绝对不能掩人耳目的,只有意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以转换之法全以意念行,正如前辈大师武禹襄所言:“凡此皆是意,不在外边。”这种以意念变虚实是太极拳用意的一个重要体现。
3. 太极拳要领的实现离不开意念的正确导引。太极拳中所有经、论、歌、诀的诸般要点,都离不开意念的正确导引。比如太极拳练习中“提顶、敛臀、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沉气”这十个要领和“松、沉、柔、匀、圆、稳、正、实、灵、健”这十个准则,都只有通过正确的意念才能实现。还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内外相合、相随贯串、连绵不断、粘连黏随、用意不用力、探动静快慢之机、寻柔中寓刚之妙、感天人合一之道、运超然物外之虚神……”,都需要意念的正确导引。特别是太极拳那种“松柔粘活、似水如流,且运劲如抽(纟系),劲断意不断”境界要求,完全是由意念导引动作而产生的动态效果,正如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即意到气到,如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这里对意念在练习太极拳中发挥的核心作用作了清楚的阐述。
4. 意念对太极拳的技击发挥核心作用。高超的技击性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意念则在其中发挥着最核心的作用。比如,太极拳技击之精髓就是“以意化劲”,就是用意念的转移化掉对方的劲力。只有达到了此境界,才算学会了太极技击。以意化劲,在双方对抗中,对方攻击到我身何处,我身何处就要动,动要快速灵活,无论对方怎么动,绝不能抵抗,而是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走,不使对方得到反作用力。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用意念来化劲。比如,对方打我肩,我意用肘;对方打到肘,我意又回到肩;对方再打到肩时,我意转到腰或膝,或足脚都可以。这样循环无端的变化,即叫用意念来化劲。一般没有经过太极拳特别训练的人,对于外力打击,必然按条件反射作出反应。如遇对方从高处打来,必用手臂架抵,如遇对方用力推来,必立即还手抵抗对顶。这种见招打招、见势打势的攻防手法属于先天自然之能。太极拳不采取这种手法,而是用意识的训练克服先天的“条件反射”作用,不顶不架,用特有的引进落空方法与对方竞技格斗,化引拿发。因而可以说,太极拳的以意念化掉力最为神奇,正如《拳谱》云:“人刚我柔谓之走。”即无论对方进攻的力大力小,都把它看作“刚”,绝不要抵抗,而要柔化沾连,以意念化之。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