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chai Benkler 的 《The Wealth of Networks: How Social Production Transforms Markets and Freedom》(2006)是一部开创性著作,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剖析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生产模式——“共同对等生产”(commons-based peer production),并将维基百科视为这一模式的典范。以下是该书的核心观点及其对维基百科的分析:
1. 核心理论框架:网络化信息经济
Benkler 提出,互联网催生了“网络化信息经济”(networked information economy),其核心特征是 非市场驱动的协作生产。传统工业经济依赖资本集中、层级管理和产权控制,而数字技术使个体能够以低成本协作,形成去中心化的生产网络。这种模式依赖以下机制:
- 分散化资源整合:个人贡献碎片化时间与知识,通过协作工具(如维基)汇聚为公共资源。
- 社会激励替代金钱激励:参与者动机包括声誉、共享伦理、兴趣共同体等,而非传统薪酬。
- 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降低沟通与协调成本,使大规模协作可行。
维基百科的定位:Benkler 认为,维基百科是“共同对等生产”的完美体现——无需中央权威,依靠志愿者协作,以极低成本生成高质量知识公共品。
2. 颠覆传统知识垄断
Benkler 指出,传统知识生产(如百科全书、学术出版、新闻媒体)被资本和机构垄断,依赖版权与专利制度控制资源分配。而维基百科的崛起展示了另一种可能:
- 挑战权威知识体系:维基百科的开放编辑模式打破“专家垄断”,允许普通人参与知识构建,形成动态、多元的真相协商机制。
- 削弱信息商品化:传统出版业将知识包装为商品出售,而维基百科以“知识公有领域”(commons)形式免费开放,削弱了以稀缺性为基础的利润模型。
- 开放许可的合法性:维基百科采用的“自由文化许可证”(如CC BY-SA)通过法律工具保障知识的可再传播性,与封闭版权体系形成对抗。
3. 政治经济学意义
Benkler 从更宏观的视角分析这种模式对社会权力结构的冲击:
- 民主化知识生产:普通人获得定义“权威知识”的能力,削弱传统精英(如学者、媒体)的话语霸权。
- 经济权力再分配:知识生产的去中心化可能削弱大型企业(如微软Encarta)的市场控制力,推动资源向非市场领域倾斜。
- 公共领域复兴:共同对等生产模式通过共享资源重建公共领域,促进公民社会的参与和自治。
案例:维基百科 vs. 微软Encarta
Benkler 对比了维基百科与微软的付费百科全书 Encarta。后者因高昂的编辑成本和封闭模式,最终在2009年停止运营,而维基百科凭借开放协作持续扩张。这一案例证明了非市场协作在信息产品生产中的效率优势。
4. 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批判
Benkler 挑战了主流经济学假设(如“理性经济人”和“市场最优”):
- 超越“公地悲剧”:传统理论认为公共资源会因过度使用而崩溃,但维基百科显示,通过规则设计(如编辑守则、版本回退)和社区自律,公共知识池可以持续繁荣。
- 社会资本的价值:协作网络中积累的信任、声誉和共享规范成为关键生产力,这些无法被传统GDP衡量。
5. 争议与批判
Benkler 的理论也引发讨论:
- 可持续性质疑:维基百科依赖少数核心志愿者的高强度贡献(“1%规则”),这种模式是否可扩展至其他领域?
- 权力隐性集中:尽管标榜去中心化,维基百科仍存在管理员、仲裁委员会等层级结构,可能复现传统权威。
- 文化偏见问题:全球知识生产仍受英语世界主导,边缘群体的声音可能被压制。
6. 现实意义与未来展望
Benkler 呼吁政策制定者支持“共同对等生产”生态:
- 法律改革:放宽版权限制,推广开放获取(open access)和开源协议。
- 基础设施投资:保障网络中立性,提供公共数字工具(如维基平台的服务器支持)。
- 教育转型:培养协作素养,鼓励公众参与知识共建。
总结:维基百科的象征性角色
对 Benkler 而言,维基百科不仅是百科全书,更是 新型生产关系的实验场,证明了人类可以通过非市场、去中心化的方式创造公共价值。其意义超越知识领域,指向一个更平等、参与式社会的可能性。尽管存在局限,这一模式为对抗信息垄断、重塑数字时代的权力结构提供了关键启示。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