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w Lih 的 《The Wikipedia Revolution: How a Bunch of Nobodies Created the World’s Greatest Encyc
同类深入分析维基百科的专著。
Andrew Lih 的 《The Wikipedia Revolution: How a Bunch of Nobodies Created the World’s Greatest Encyclopedia》(2009)以叙事性笔触梳理了维基百科的技术起源、社区运作和全球影响力。若需同类深入分析维基百科的专著,以下书籍从不同维度切入,值得参考:
1. 《Good Faith Collaboration: The Culture of Wikipedia》
- 作者:Joseph Michael Reagle Jr.
- 特点:MIT Press出版的学术著作,聚焦维基百科的协作文化,尤其是“善意推定”(presumption of good faith)原则如何维系社区运作。书中探讨了冲突解决机制、中立性规范的建立,以及知识生产的伦理争议。
- 与Lih的对比:更具理论深度,适合研究数字协作的社会学与人类学视角。
2. 《Common Knowledge?: An Ethnography of Wikipedia》
- 作者:Dariusz Jemielniak
- 特点:基于田野调查的民族志研究,作者潜入维基百科社区,分析编辑间的权力动态、性别偏见和官僚化倾向,揭示“去中心化”表象下的隐性等级制度。
- 亮点:批判性视角,挑战维基百科“乌托邦叙事”。
3. 《Wikipedia @ 20: Stories of an Incomplete Revolution》
- 编者:Joseph Reagle、Jackie Koerner
- 特点:为纪念维基百科20周年出版的论文集,涵盖技术架构、编辑战、性别差距、全球南方参与度等议题。多学科交叉,兼具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 推荐章节:Sue Gardner(前维基媒体基金会总监)谈治理困境,Heather Ford分析知识的地缘政治。
4. 《The Wealth of Networks: How Social Production Transforms Markets and Freedom》
- 作者:Yochai Benkler
- 特点:非专攻维基百科,但将之视为“共同对等生产”(commons-based peer production)的典范,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解析其颠覆传统知识垄断的潜力。
- 关联性:理解维基百科在更大数字生态中的意义。
5. 《Writing the Revolution: Wikipedia and the Survival of Facts in the Digital Age》
- 作者:Heather Ford
- 特点:通过“阿拉伯之春”条目演变,分析维基百科如何成为事实争议的战场。强调知识生产的临时性、编辑间的协商政治,以及西方视角的霸权。
- 核心论点:维基百科的“中立性”实为动态博弈的结果。
6. 《Critical Point of View: A Wikipedia Reader》
- 编者:Geert Lovink、Nathaniel Tkacz
- 特点:收录全球学者对维基百科的批判性研究,涵盖知识殖民、技术决定论、档案权力等议题。尤其关注非英语维基的边缘化现象。
- 推荐阅读:Lawrence Liang对“知识公有领域”的解构。
7. 《The Battle for Wikipedia’s Soul》(文章合集)
- 平台:The Atlantic、Slate 等媒体专题
- 特点:非专著,但汇集了维基百科关键争议的深度报道,如性别差距(不到20%的女性编辑)、付费编辑黑市、机器人自动化编辑的影响等。
- 价值:实时反映社区的挑战与转型。
延伸方向:
- 技术哲学:Bruno Latour的《实验室生活》可类比维基百科作为“知识实验室”的运作。
- 比较研究:对比维基百科与Quora、Reddit等平台的协作模式差异(如《Hacker Culture》分析开源社区)。
- 批判理论:结合Michel Foucault的知识权力理论,审视维基百科的“真理体制”。
这些著作从实证研究、批判理论到技术社会分析,共同勾勒出维基百科作为知识乌托邦与权力场域的双重面貌,适合进一步深化理解。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