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w Lih 的 《The Wikipedia Revolution: How a Bunch of Nobodies Created the World’s Greatest Encyc
《The Wikipedia Revolution: How a Bunch of Nobodies Created the World’s Greatest Encyclopedia》
Andrew Lih 的 《The Wikipedia Revolution: How a Bunch of Nobodies Created the World’s Greatest Encyclopedia》(2009 年出版)是一部深入探讨维基百科(Wikipedia)起源、发展及其社会影响的非虚构作品。作者 Andrew Lih 是互联网技术与协作文化领域的专家,他通过详实的历史梳理和案例分析,揭示了维基百科如何从一个边缘实验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知识共享平台。以下是全书的核心内容概要:
1. 起源与背景
- Nupedia 的失败:
维基百科的前身是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和拉里·桑格(Larry Sanger)于 200 年发起的 Nupedia,一个由专家撰写、同行评审的免费在线百科全书项目。然而,Nupedia 因流程繁琐、更新缓慢而陷入停滞。 - 维基技术的引入:
2001 年,桑格提议采用 “维基”(Wiki) 技术(由 Ward Cunningham 开发)创建一个开放的协作平台,允许任何人实时编辑内容。这一创新彻底改变了知识生产的模式,维基百科由此诞生。
2. 维基百科的爆发式增长
- 社区驱动的模式:
书中强调,维基百科的成功源于其“开放协作”原则。任何人都可以编辑条目,且内容以 CC-BY-SA 协议 自由共享,吸引了全球志愿者的参与。 - 技术与社会实验:
维基百科早期面临质疑,但通过“善意推定”(Assume Good Faith)和“中立观点”(Neutral Point of View, NPOV)等核心原则,逐渐构建了自我纠错的机制。Lih 分析了条目编辑、讨论页、管理员制度等如何维持秩序。 - 多语言版本的扩展:
维基百科迅速从英语扩展到数百种语言版本,成为跨文化知识共享的典范。作者特别提到非英语社区(如德语、日语维基)的独特贡献。
3. 文化与冲突
- 社区的形成:
维基百科的志愿者群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包括“维基人”(Wikipedians)的身份认同、编辑战(Edit War)的调解机制,以及通过共识决策解决争议的方式。 - 挑战与争议:
4. 技术架构与开放精神
- 软件与工具:
Lih 解析了维基百科依赖的 MediaWiki 开源软件,以及机器人(Bots)、数据可视化工具等在内容维护中的作用。 - 开放数据的先驱:
维基百科是“自由文化运动”的代表,其内容被广泛用于教育、科研和商业项目(如 Google 知识图谱),推动了信息民主化。
5. 社会影响与遗产
- 颠覆传统权威:
维基百科挑战了《大英百科全书》等传统百科全书的权威地位,证明“业余者”协作可以产出高质量内容。 - 知识平权化:
书中强调维基百科降低了知识获取门槛,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少数语言群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未来挑战:
Lih 指出维基百科面临编辑增长放缓、新用户参与度下降等问题,呼吁通过技术革新(如 AI 辅助编辑)和社区包容性改革延续其生命力。
6. 作者的核心观点
Andrew Lih 认为,维基百科不仅是技术奇迹,更是人类协作精神的胜利。它证明了去中心化、开放透明的模式可以在数字时代创造公共价值,同时也警示:维护这种乌托邦需要持续的制度创新和社区投入。
总结:
《The Wikipedia Revolution》是一部兼具历史记录与批判思考的作品,适合对互联网文化、协作生产模式或知识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它不仅讲述了维基百科的故事,更揭示了数字时代集体智慧的力量与局限。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