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文化史上,没有中文文化史上的经史子集的四库图书分类的图书系统。对吗?以下是关于中西图书分类传统的
英文文化史上,没有中文文化史上的经史子集的四库图书分类的图书系统。
英文文化史上,没有中文文化史上的经史子集的四库图书分类的图书系统。对吗?
以下是关于中西图书分类传统的对比分析,以及英文文化是否完全缺乏类似“经史子集”体系的解答:
一、中文传统分类:“经史子集”体系
- 起源与发展:成形于《隋书·经籍志》(7世纪),定型于清代《四库全书》。四部结构:经:儒家经典(如《诗经》《论语》)、释经著作。史:历史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子:诸子百家(哲学、科技、艺术,如《庄子》《梦溪笔谈》)。集:文学作品(诗文集、戏曲,如《文选》《红楼梦》)。
- 特点:以儒家为中心:经部为最高权威,史子集为其延伸。知识伦理化:分类反映“道统”观念(如将佛教归入子部)。
二、西方(英文文化)图书分类传统
1. 古代至中世纪
- 希腊罗马时期:无统一分类,但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分为理论(哲学、数学)、实践(伦理学、政治学)、创制(诗学、修辞学)。
- 中世纪修道院图书馆:按神学主题分类(如圣经注释、教父著作),类似“经部”但更单一。
2. 近代分类法
- 培根知识体系(17世纪):记忆(历史)、理性(哲学)、想象(诗歌)——影响后世分类法。
- 杜威十进分类法(19世纪):现代图书馆标准,按学科细分(如200=宗教,900=历史),功能导向而非伦理等级。
3. 对比“经史子集”
- 相似性:西方“历史-哲学-文学”三分法 ≈ “史-子-集”结构。宗教经典(如《圣经》)地位类似“经部”,但未形成绝对中心。
- 差异性:无“经部”权威:西方知识分类更多元(神学、科学、人文并列)。子部vs哲学:中国“子”含实用技术(农、医),西方早期将科技归入“自然哲学”。
三、结论
- 英文文化并非“没有”分类系统,而是发展出多套逻辑:中世纪按神学需求分类 → 近代按学科分类 → 现代按实用功能分类。
- 核心差异:中国:伦理等级制(经为根本)。西方:学科平行制(宗教、科学、文学分立)。
- 例外:西方中世纪《圣经》注释体系(如《神学大全》)可视为“经部”变体,但未扩展为全域分类。
四、延伸思考
- 文化根源:中国“四部”反映官僚系统需求(科举考试以经史为重)。西方分类受大学学科分化和印刷革命推动(如15世纪后科学著作激增需新分类)。
- 现代影响:中国图书馆仍保留四部分类符号(如“经部”代码A),但实际采用杜威法或中图法。
若需具体文献例证,可参考:
- 中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西方:Anthony Grafton《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in Medieval Europe》
Comments (0)
No comments